博取胜机的诀窍在于主动塑造大脑
发布日期: 2025-09-02
人的认知是一个大脑和外界互动、博弈然后反向构建神经模型的过程。
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只属于自己的认知世界,信息涌向大脑,其中的一部分使某些神经元搭建完成,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如果外部环境是包容开放的,个体就会个性鲜明一些;如果环境是单一只强调效率的,个体就是整个系统其中的一个环节,没有什么好坏对错,只是面对环境变迁做的应对。
核心就一点:外界信息在潜移默化的塑造大脑。
婴儿从刚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在不停地接受外界形形色色的信息,通过哭声通知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吃奶或者是换尿布,慢慢认得出父母和其他亲近的人,懂得向这些人提出要求以及互动。接收到足够多的信息开始牙牙学语,并得到或夸赞、或纠正的反馈,慢慢越说越流利,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并不妨碍孩子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学习是个定向接受固定信息的过程。
我们出于生存立身的需求,就需要学成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就是要在一个细分深耕,这门手艺就能换来生存的资源,甚至会换来繁衍的交配权,人类进化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仅仅是一门手艺就需要付出很多代价,因为知识或者手艺是利益集团的垄断资源。
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社会成了大的生产力协作体系,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大批有基础知识和至少专精一个专业的人来为系统贡献力量,所以现在的义务教育体系培养的是具备基础技能的人,然后在大学学一门专业,这样毕业后进入社会就有了找到自己生态位的切入点。
所以教育是营造接受价值信息的场景,小学到高中实在构建以基础学科为根基的认知架构,大学实在定向选择自己专精的部分,以求成为生态位的切入者。
明白了这个道理,怎么高效训练自身就有了一条核心准则:主动设置有效信息的输入。
比如学一门语言,听读是信息输入,说写是大脑输出,现在一般的学习方法都是平均分配时间注意力到四部分,但最终效果却很一般,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入手,就会发现,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婴儿式学习,大量的听,确保足够量的有效信息输入,然后是说,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最终做到形成这门语言的神经模型,掌握整个语言。
你可能会说:听得足够多呀,但是没什么效果。这里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有效信息。新生婴儿接受信息,从语言层面讲,都是有效的,普通话就是普通话的发音,方言是方言发音,英语是英语发音,声音信息构建大脑模块,对于成人来说,学一门外语,有效信息就是可以专注的听英文,带字幕的美剧肯定不算学英文的有效信息,有效的是母语字幕以及剧情,英文发音反而是可有可无的噪音。很多人包括我学英文的过程都提到了超级经典《老友记》,看了几十遍,台词都能倒背如流,这种情况下听说都有了质的飞跃,一集反复听,直到滚瓜烂熟,才是剧情之外的学英文。
其实所有领域的学习规律都一样,刻意接受有效信息,比如读信息质量最高的论文,比如见牛人听过来人的经验,当然最有效的是自己上手做,知行合一才是练上身,信息足够才能形成大脑神经模块,才算是构建起扎实的领域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