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的底色

发布日期: 2025-08-30

人类作为物种首先是要生存,活下来的全是和环境共生融合的结果,因而,不同的自然生存环境塑造出不同的思维模型,不同的思维模型又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如此经年累月,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

遇上问题直接寻求解决之法,围绕问题不断迭代,究到极致,这是西方文明的思维习惯;而东方文明更注重环境、背景以及天人合一之类的协作。

我们习惯把自己或自己的目标视为一个更大系统中的一部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理解并掌控所处的环境,善于利用整个系统的思想体现在百家流派的底层。

孙子通篇都是“先为己之不可胜”和“求之于势”的智慧,相比于克劳塞维茨以强破之的四方思想,我们处处都能体现出尽量掌控局势、避免正面冲突的战略,“上兵伐谋”以及“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我们认为,真理并不仅是在大炮的射程范围内,而是从学习、反思、内省中不断迭代的,在全新的制度、思维和组织上失去了自我进化,才会落后挨打。

博弈不仅仅是对抗,更多的是合作,兵法的最高境界不仅是少打仗,最好是不打仗,“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如今的科技已经达到了远超社会秩序伦理的程度,我们必须郑重面对环境的反噬问题,学着和环境和平相处,对环境善加改造,而不是一味索取,只知道破坏,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制造了更大的问题。

百家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是大争之世,顶级智者们都在思考族群的生存之道,立足于非常现实的生存考量,最终儒、道、兵、法在历史长河中缠绕交织、齐头并进。中国的面貌是彬彬有礼的,我们推崇缓带轻裘、谈笑间举重若轻的境界,但要知道所有思想都脱胎于残酷的竞争和极其血腥的杀戮。正是大争萌生出强调回避冲突、以结果为导向而不一定是武力的思想,但如果只有武力一途,你要战、那便战。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骨子里全是现实主义,我们的信仰是生存,追求的是发展,想要胜利也最好避免无效而惨重的代价,不是只有对抗一条路。过去四十年,中国有如此高速的发展,就是因为我们秉持一条主线:发展。

怎么有利于发展怎么来,政策方向全是服务于发展,面子是不是重要,取决于能不能凝聚共识谋发展,军力储备也是发展的保护伞,政治、外交、文化,一切的一切都围绕发展,到了如今这个关口,如果再发展下去,必然会重塑整个世界格局,以及重写世界秩序,那么这个时候,只要还没有站上巅峰,对抗就会是确保发展的主旋律。

争夺舆论阵地是国家的事,普通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方向中借势,按照自己的资源路径规划,以结果倒推做投注时间注意力的准则,一切无利于目标的,统统无视,让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作为大国国民,在今时今日大博弈的关口,活出自己就是最好的故事。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