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一切皆场景

发布日期: 2025-08-27

任何我们称颂的品性本质上都是认知模式,是经年累月构建成的大脑沟回,也是我们遇事做决断的价值标准。

我们总说什么顿悟、或醍醐灌顶,其实就是已经做了大量的事、有了大量的体悟和积累,在一个瞬间、或某个契机的刺激下,突然就把散落大脑各处的星星点点全部串联起来,光芒大作,自此这个认知模型彻底完成。

当年阳明先生曾痴迷兵法,出入释道,泛滥于词章,又屡遭大难,在一重重险恶中蓄势,最终置死地而后生,在石棺中勘破生死,从此心学大成,应该也是一样的历程,只不过量级层次是我的亿万倍。

先生为什么少时便有成圣贤之志;为什么喜摆战阵之法、还在弱冠便在嘉峪关游历;为什么寻访大德高士;为什么会在小登科之夜与道士彻夜而谈;为什么会格竹;为什么会仗节死义;为什么能在恶劣之地安然自若、还反过来照顾仆人;为什么在悟道后第一件事便是讲学,带兵也在讲,剿匪还在讲,一直讲到闭眼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生生平桩桩件件在我眼前铺陈开来,都是主动营造出来的场景,身在其中,智慧自然生长,一条路径清晰的修行大道。

成长、家庭、事业、教育,世间万法统统都是这一条:为自己的时间构建场景。

比如教育,我们现在基本就是在刻意营造场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有其场景,中国教育体制可以说就是这种场景的大成,孩子送到学校,和其他几十个同龄人一起共同构建,有比较、有老师的引导,这种场景就是有效且必须的,信息和知识输入在奠定认知基础。但在学校之外很多家长还是习惯像老师一样进行单一的填鸭式输入,甚至有的家长自己在玩却要求孩子学习,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效果,因为是一个极其糟糕的场景。

我们在学校之外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利用最少的时间完成作业,把老师教的东西学好,更重要的是引导他学会怎么利用安排时间,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点远比学到什么更有战略意义,先不要管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做得到,只要是有“善用时间”甚至是“时间”这个概念就会有长远的好处。

然后就是有意识的带他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交活动,任何的教育都得在真实的场景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尤其是家庭之间的互动,时间冲突还经常会请假带孩子参加,也会带他参加壮游,并力所能及的待在组委会里,比起几天的学,这就是人为的营造场景。真实的社交活动中,有的孩子比较紧张,常常躲在角落或是大人身后,对周围事物反应冷淡或缺乏参与感;而有的孩子表现的比较兴奋,叽叽喳喳说个没完,要么就是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不顾他人的感受。

我们成年人做事很多时候也是在第一印象构建信任基础,这就是场景营造的第一步,要让他从小就有意识的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现。太内向腼腆的孩子,不太有存在感;太活泼闹腾的孩子,又会显得没有教养、缺乏分寸感,不管咋样都不太容易被他人接纳,更别说受欢迎了。

千百年来我们都会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没法改变,这就是大错特错,孩子的认知模型是有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以及反馈共同塑造的,家长就要可以营造场景,不在于孩子的天性怎样,基因遗传天赋只占一部分,更多的是后天塑造,要刻意营造有利于孩子打开自我的场景,塑造积极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理念。自我营造是一方面,参加社交活动就是真实的反馈,输入—反馈,这就会形成正向的成长环境。

其他方面也是一样,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看际遇,但自身系统的构建成熟至少会对命运安排给我们的际遇做出相对靠谱的应对,修行苦功不会少,然而却有青云路。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