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发布日期: 2025-08-25
生物的基本需求是生存和繁衍,人作为万物灵长在满足了饮食、繁衍两大需求后,会进一步发展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巨大多数人来说,在人类发展的漫漫历史中,仅仅是活着已经是拼尽全力了。载于史册的光辉、黑暗、文明、权谋、争斗,归根结底,只是极少数人关于资源拥有权的争夺。
社会发展到今天,得益于生产力的提升,大多数人已经可以解决温饱,所谓思维、行为会以更高层面的精神为主导,比如我们的消费也不会仅仅关注实用性,往往还承载寄托了超越实用性、最好能彰显个性的功能。
精神需求和身份认同也是写进群居性动物基因的,吸引更多注意力意味着食物资源尤其是交配权,以前是领导者们的特权,现在惠及平民大众,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迎合最底层的、吸引关注的诉求。比如要说实用,诺基亚手机质量那是真好,我至今记得怎么都摔不坏后的感慨,可苹果手机呢?重新定义了手机和人们的生活,虽然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满足的是某种品味、追求和社会认同。
能满足人装逼需求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圈子组成的,圈外的人看某些行为觉得实在装,是因为圈外的人不了解圈内的文化和认同,尤其是花一个月工资、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排很长的队买一款心仪的产品,不理解的会认为这种消费行为是极端不理性、败家且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这也是评价者自身价值的某类认同,认知之间的鸿沟不亚于物种之间的不同。
什么是装逼?
我认为是做一些不符合目前生态位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框架,也习惯性的给外界和他人贴标签,如果觉得某个人明明是个白领却要透支甚至借贷来买一些奢侈品,就会产生一种“你在装逼”的情绪认同,根本不会想别人怎么做自己其实无权评价,但情绪是自然生发的,做自己生态位内的事是正常的,有差异就会引发非议,从人性上这就是正常也无法避免的。
我们都知道“小资”,经常用来形容出入高档写字楼、妆容精致、举止利落、喝咖啡、吃一些没什么味道的原生态食品,化妆品、着装、鞋包、咖啡等等,共同塑造出了“小资”的定义,每一项都处于中位价值,但综合起来象征的是一种精致的、大都市的、中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慢慢地,这种行为被涌进大城市的群体理解为某种炫耀,有的人开始融入,有的人干脆彻底对立,并斥为“装逼”,其实不过就是身份认同而已。
好的生意都是定义一种生活方式,并驯养一大批忠实粉丝,而培养忠实,首先从人为塑造对立开始。
商业,宗教,政治,都是如此,人性。
除了生死无大事,那人类为什么还要在生死之上发展出了意义?甚至还能超脱生死?
什么群体可以做超脱生死的事?
把时间、精力、金钱和其他资源投注到一些看起来纯属浪费、特别没用的事上,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能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
身份认同,终极需求。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