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事上磨炼

发布日期: 2025-08-09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人生观?

如今这个时代的意识很混乱,当然也可以说是多元化,有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很多不同的理念和想法,这是当代的迷人之处,但同样也是容易让人迷茫的时代,所以我们会经常觉得找不着自己的人生观,没有主线,找不到自己的使命,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坚信、且笃定的东西,甚至都不知道谁是学习的榜样。

感谢自己的运气和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贵人给我精神层面、人生价值的指引,中外都有,但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位除去家乡的大德之外无一例外都是学贯中西、开放包容的人,他们有长时间海外学习工作的背景,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尤其是儒家思想,虽然他们自己也不见得会同意,还可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好多文化糟粕,但很明显都具备传统核心的士大夫精神。

从西方的立论和观念来看,会把学术和思想看得很重要,相对的,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却不这么看。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华文人有入世济民的理想,有一以贯之的道统,追求芝兰馨香的君子品格,坚信有比学术思想更重要的东西,但这个重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千百年来,有无数伟岸的形象、人格以一生演绎出自己关于君子的理解,而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劫难,也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统支持一代代读书人前赴后继,虽九死其犹未悔。

钱钟书诗云:“穷年傲骨兼秋练,独夜诗心许月知”,这哪里是纯粹的西方知识分子写出来的,虽然钱先生自己精通中西,也肯定不会以儒生自居。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能够称得上学习榜样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拘什么教育成长背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很像是我们传统的“士大夫”,或者就是按儒家的“君子”品格要求自己的。立功、立言、立德,在士大夫看来,立德永远是第一品相,而他们所遵循的道德,是一种比常人理解更高的信仰,而且是世世代代刻在中华文明基因中的典范。

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规范里,总有一群人的道德水平普遍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比如欧洲的骑士团有他们自己的道德准则,欧洲有很多贵族,贵族有贵族的理念,标准要比一般人高,上战场明知是送死也是义不容辞,且引以为荣。

我经常会深入思考: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我们该如何修炼自己?

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吸收全人类的文明精华,西方的科学哲学、个人主义、基督教文明,都有其精妙之处,但我们身为中国人,我们的底色是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基因,我们就是从这个传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跟个人好恶没有关系。就像我是北方人,有自己水土养育成的理念和价值,但要更健康的成长,就要尽量在全世界去寻找营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教。儒家是要躬身入局的,空口白牙评论容易,真正做事却难,做事才讲究权变,才会有因势利导,在不同的情景下要有不同的行为,所以很微妙,是入世的学问。

孔子遇到权贵的时候总是保持非常清高的气节,不如意的话会不出山,坚守理想,但他一辈子都想当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弘扬大道带一众弟子四处奔走、一生飘摇,惶惶如丧家之犬,哀公十三年,颜回先其逝去,孔子悲痛至极;十五年子路战死,十六年,孔子弥留之际,子贡请见。

孔子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随后去世,子贡结庐为老师守孝六年。

这是一个一生不得志甚至很落魄的人,因为孔子一生在做事,只要做事就会面临复杂场景,就会有无数的不得已,展示出来的形象就是复杂的。

如今的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安逸,随波逐流,如果要做一点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认清自己的价值框架以及资源,并力图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中磨砺,如此天地方为道场。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