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阵地
发布日期: 2025-08-08
什么是年轻人必读的书?
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曾说:要少读,最好不读中国书。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那个救亡图存时代的思想斗士,他的说话都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先生自己国学根底极其深厚。直到如今,走在世界前沿且最先进的思想都是英文,而读书愈多,阅历渐丰,我认为国学需要重生,更不能够对国学有过高的期望,更不能一味推崇国学就不学习甚至抵制其它文明的智慧。
我们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根脉不断、传承不绝,本身就证明了生命力的强大。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我们的思想总体在过去数百年间呈现巨大的断层。如今中华崛起,意识和思想与国力并不匹配,所以如今乃至未来世界急需一种融合中西方以及科技力量的新思想。
在我看来,思想才是终极的军备竞赛。
儒家的思想、中国传统的文化发源于熟人社会,更适合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实施,但时过境迁,我们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都是跟陌生人打交道。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构建成的认知框架就会和真实世界表现出鸿沟,我们常说的思想糟粕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曾是璀璨的精华,不过就是不再适合如今的形态而已。商业世界中,西方一些基于利益计算的、看起来更简单直白的做法,再不讲人情的博弈中更容易操作。
每一种思想主张,都有其适用范围,凡事都不能过度。但世事更迭,科技对社会秩序带来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冲击,有的领域还是颠覆式的,未来基于人情、人性的东西更会被关注,发源于熟人社会、讲共情力的传统文化可能会焕发新生,和科技融合,演化出新的东西。
所以,只读传统经典,以及前沿论文,拿西方的逻辑和思辨来找出适合世代发展的,精华融合才是出路。
汉字是象形,由此衍生出的中国传统思想不太讲究逻辑,中国古代思想家辩论的时候,都是直觉、类比、讲故事,比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在哪?什么是鲲,可能还会得到境界低理解不了的评价,理解就理解,认同就认同,不认同的话就是愚夫,没办法跟他辩论。还有传统讲究比兴,很多是属于类比的思维,基本是文学叙事的手法。
教育大家严复先生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时候对逻辑学非常重视、推崇备至,他把逻辑学译为“名学”,我们文化当中没有逻辑,只讲究意会、意象,不会把一些客观的事物标准化、度量化,往往是大而化之,读圣人经典,对整个数学都没什么概念。一旦不把客观事物约化为量,就不会有积累,也不会有观察调整,就很难在这个基础上做科学的研究和迭代,只能靠直觉,即便是偶尔出个大师,也不知道是怎么养成的。
我们会提出很多听起来热血沸腾的道德意象,所以我们的诗歌极其优美且意境深远,而思想也带有诗意的,比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什么是心?天地如何立心?如何为生民立命?不知道。但就是能作为道统,一代一代的激励无数读书人按自己的理解前赴后继。
我们国人不问这种定义性的问题,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名利?说起来都知道,关键是都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知道,但很少有人追根到底,更不要说是逻辑证明了。我们习惯于按自己的理解行事,并在发展中博弈出约定俗成的边界和秩序,所以我们的思想是基于人和群体的,儒家、法家、甚至兵家,都是关于人组织协作的学问。
所以,我们的学习高效的方法是:
1、用科学精神读传统经典
2、根据H指数读论文
3、与各领域的牛人当面交流
4、把当世牛人的观点当做连接各领域的通道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