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在信息洪流中自修

发布日期: 2025-08-02

如今的互联时代,生活与工作已经相融相连、不可分割,我们已成为社会大网络中的节点,我们的时间也被切割成碎片,这已是既成的事实,再也回不去、事实上也没人愿意也回到以前那个看似田园牧歌、实则莽荒落后的时代。只不过我们的时间也是生命在碎片中迷失,更加的不可捉摸,归咎于给我们便利的科技是没用的,现在的手机虽然已经成为我们的外器官,但还是可以放得下,未来如果科技已经是植入式的,还是得自己决定该怎么面对:生活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生命的一切维度都是自己的,责任只属于自己。

我们必须在碎片化的环境中找到方法,把生活过到精彩充实,把工作做到最有效率。

小孩学什么都特别快,也是最佳的学习阶段,本质上就是大脑在被信息反向塑造,这个过程在脑科学中叫神经髓鞘化,使神经传导速度变快,我们一切的学习,知识储备、技能习得统统都是这个神经髓鞘化。成人必须付出大量努力反复练习才行,我们都知道的刻意练习就是这个道理,而孩子的教育也主要是围绕神经髓鞘化的塑造过程。

事实上大脑的可塑性伴随我们一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这是有生理依据的,只不过对于成人来说并不容易,重新搭建大脑回路,当然需要大量、枯燥、反复、针对性的刻意练习。

从科学上有两点是关键:第一是重复,形成肌肉记忆、自然反应是成人学习的必经之路;第二就是科学训练,我们平时说的训练需要反馈就是这个道理,试错并有针对性地调节练习方式,比不学更可怕的是构建了错误的脑回路。很多人一辈子陷于愚昧,就是大脑塑造错了。

大脑运作依赖于神经回路,就是说做当下这件事,与做上一件事及下一件事都紧密关联,为什么说注意力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就是因为大脑也是有惯性,事件切换会造成注意力的损耗,所谓碎片化对我们的消磨,主要就是多件事中来回切换太过频繁,注意力也随之大量损耗,于是看着忙碌,变得越来越焦灼,效率反而更加低下。

以前有时间管理是我们可以多任务处理,看着可以提升效率,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们的大脑毕竟不是电脑,做不到同时多任务处理。

所以做好就是接受大脑有惯性,刻意的克制多任务处理的冲动,在专注上下功夫,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不仅仅是因为专注才有效率,也因为专注才容易进入心流,心流才是乐趣,这样工作本身也才有乐趣可言。所以我们要注意前后相邻的时间段也尽量做惯性相关的事情,不要急刹车或急转弯,猛然跳转到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上。

专注做一件事,大脑惯性会更大,对相关的事还有用,这是宝贵资源,千万不要浪费。把时间组块,把相关的工作组块,善用注意力剩余,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事半功倍。

这就需要养成自己的工作节奏,节奏最重要。

习惯的力量最强大,用在正事上真就可以事半功倍,而要是坏习惯,那也可以顽固到让你绝望,所以要刻意养成好的工作习惯。有了好的工作习惯,也会自动克服拖延症,并把对工作的抵触、焦虑化解为一连串固定流程,不再需要耗费注意力去克服,减少损耗。

首先要人为设置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完全与网络隔绝。确定一个时间,比如每天晚上10点前,最后查一次邮件和待办事项,然后就结束工作,马上断电,最好关机。

关掉手机这简单的一招就能带来生活上巨大的改变,只不过却不容易,需要坚定的执行直到养成习惯,一经养成,终生受益,意味着可以把控心智,从容对待人生。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