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从桎梏中跳出来,何其艰难

发布日期: 2025-07-04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核心在于趋利性,不错,就是趋利,不过这里的“利”泛指生存、以及由生存衍生出来的一切相关利益。

大道全在一个“博弈”,大到宇宙万象,引力、相对论、暗物质等都是两方或多方的博弈;地球上的万物是与自然的博弈;万物之间不管是阴阳、五行还是科学机理,都是关于万物运行内在的相互关系,不停博弈,然后在动态中形成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就是相对稳定的规律。

人类世界更是如此,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有的在认知、眼界、见识、资源等方面都足够积极,有的就没足够能力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但总能达到某种平衡,直到由某个因素来打破这种平衡,每次平衡被打破都意味着资源再分配,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这就是我常说的研究政策做投资的全部逻辑,一句话概括就是:“平衡中跟着发展走,直到破局点出现,保护好自己,等平衡即将形成时重点跟进”。

所以我定义“秩序”,是各方势力充分博弈之后达成的平衡,是对既定博弈结果的认可。

不要过早押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永远的王道;也不要总想着逃顶,危机征兆明显时就要果断逃离,可现实中最多的却是机会出现犹豫不决,以繁荣包装的危机中却蜂拥而上,注定了一波一波的韭菜宿命。

想通这个趋利性的根本逻辑,就知道政策的重要性了,因为政策的本质就是分配资源、也是促进平衡的砝码,而政治本身就是多方利益的平衡,数据是政策的展示,政策是数据的延续。

但很多人从小被教育要远离政治,学什么专业就是什么思维,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被框定的一个方向,从来没想过是不是有更多可能,影响一个人终生行为的,常常来自于他/她的成长记忆。

一个个体的言行举止,基本上是由童年经历塑造的性格密码锁主导的,而我们说的修行,其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冥想、静坐、磨心性、多经历等,来矫正性格的过程,这是自主成长。

还有就是大悲大喜或是意外来强行刺激来改变既定的性格构成。

成年的种种问题,多半是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就种下的。我时常说,每个人从出生跟外界产生互动的那一刻就在被塑造,此后的每一分钟都在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而童年经历就是人格的底色,也是命运的桎梏,所谓认知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在不停打破过往的束缚。

我们看到,很多人终生困于童年经历、就此沉沦,可怜的一生就此陷入自身的沼泽,无法自拔,向命运投降;而有的人却越挫越勇,拒绝向命运低头,挣脱了生命底色的束缚、跳出卑微,以之为奋争动力,把自己投身于大争之世的洪流中,在艰难波折中不断突破,就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做人的精彩就是在于有不断成长、层层突破的可能。

既然特定的成长经历是性格的最大桎梏,那么打破桎梏的方法就是更多的经历,多语言、多文化、多种族、多价值。

说出来都懂,也都明白,但落到具体的个人身上,真的非常难。

我总结好的教育是:资源浸泡,但很明显这也是成本最高的教育法,更需要师生双向奔赴才能有相对理想的结果。

这两年收弟子入门,不得不说,我和他们都在彼此改变、彼此成全,我是一个极其擅长自我成长的人,是的,极其擅长,甚至是一个成长机器,我具备甘于处下的心态和高效运转的系统,并以每天进化作为最极致的乐趣,但反过来,却不是一个高效的导师,很多非常细节但实际很重要的东西是应该翻来覆去讲的,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很难,而讲细节正是教这些弟子们过程中意识到的,不仅要营造场景给他们实践练上身,要眼睁睁看着甚至希望他们快速犯错,并做好兜底,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及时给反馈。

即便如此,我依然会看着他们犯错,看着他们受习惯思维拖累,直到被暴击才能有所领悟,就这么一步步前行,一点点变好,他们才会长成自己的样子,尽情绽放。

园丁的工作是播下种子,给足阳光雨露,让其茁壮成长,看着开花结果,那就是成就啊。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