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因缘篇

发布日期: 2025-06-10

我曾反复宣扬一个道理: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见识。

所谓资源浸泡、不断进化、读书壮游见高人、摄取高质量信息等等,这些有大益于人生的信条都是围绕“见识”的功夫而已。

有见识会让人觉醒,觉醒会让人有敬畏心。

国家级别的教育是大规模的工厂化,就像肯德基麦当劳的产品,凡是规模,必然标准化,这个很正常,而千古相传的师徒制才可能学到真东西,因为师徒是“双方要以性命相付”,为什么说全然信任才有可能真?

首先“真”并不一定代表美好,真相往往很残酷、很复杂、也很考验人性,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追求“真”,仅仅是标准化的人生,什么也不知道,被安排的一辈子,顺顺当当也可以说是“快乐”。

见识“真”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见识过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意识到世界的真相其实很痛苦,想要进一步改变更是需要挫皮削骨,这个时候没有师父作为引路明灯、没有全然的信任,怎么熬得过练心换脑的涅槃之路。

我每年都会在朋友圈发一句:你对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这是对于“见识”的真实感知,境界每提升一分,对于自己的无知认识就会增十分。

我在几个弟子入门时说过:现在你们入门是觉得我这个人很厉害,但到底多厉害是不知道的,现在见我如井底蛙见天上月,随着深入学习不断进步,再见我如蜉蝣见青天,学的越深入,会越觉得深不可测。

这段话咋一看会觉得我在吹牛,口气很大,这就是见识或信任了,你有个“自我”在悄悄替你做评判,只是这个“自我”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并不知晓,而我说的看上去很夸大其实很精准,我看我那些得道的师父们也是一样,如蜉蝣见青天,人和人的认知差距就是这么大。

这还是第一关,没有信任,连句其实精准的话都理解不了、甚至心生抵触,还怎么学?

跟在身边不停地教、不停地在实战中磨砺、不停地资源浸泡,但其实在入门我讲这“蜉蝣见青天”时的心态就已经决定了,信不信,信到什么程度,甚至会不会心有抵触,直接决定了在后来无数的场景中能吸收多少、能执行多少、能改变多少,从源头上就差之毫厘,在结果上当然谬以千里。

我只能是静静地看着每个人的缘法。

我是个修行人,佛教通常叫“修行”,道家称“修真”,但现在已经很通俗化了,只要是不断进步都可以说是“修行”,我尝试解释一下很多人问了好多次、也很感兴趣的所谓“玄学”。

这世上每个人理论上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每个人在自己的天赋上有远超其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进度,在我看来,最大的运气就是一个人因为某种机缘找到了自己的天赋,“玄学”本质其实也是一样,有一些人具备开发自己生命潜能的天赋,“眼耳鼻舌身意”远超其他人,什么“神通”、“特异功能”、“果位”其实都是具备生命潜能天赋的人的外在表征而已,在“修行界”里把这种天赋叫“根器”、“资质”、“慧根”,如果有福报很早就循正法(所谓正法是几千年来先贤们总结出来的有效路径),这就是“修行”,而相当多无缘的人就在红尘中泯然众人,只是偶然觉得自己某方面特别敏感,而一些本来是“上佳根器”的人,根据不通机缘际遇,变成了某个小山村里跳大神的,甚至是念念叨叨、举止异常的神经病。

很多人尤其是自以为受到科学训练的人,动不动就称“玄学”“不科学”宗教里很多“骗人”的,这本质其实就是没见过而已,我们每个人都不了解别人的天赋、别人的专业,而有见识的会保持敬畏,也为打开自己的可能性留下火种。

修行修的是“性”和“命”,而生命潜能都是基于自己身体的,你就想,如果不是师徒,有全然的信任,光是讲述身体部位和原理都会触碰到世俗的礼教大防,更何况“內视”“十二重楼”“三关”等普通人听不懂的切口术语,不管是师父还是弟子,为什么说“双方以性命相见”,既是精神层面,更是需要具体的肉身层面的讲述和引导,每一玄关都很凶险,有这种关系都不容易,更何况还不是全然的信任。

修行之外的师徒关系,程度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能达到多大的信任,才能做好多大的传承,做不到信任,双方都是巨大的消耗,不如一别两宽。

学“真东西”,仅是认知层面就有很大挑战,所以只能是“随缘”。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