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纯粹利他”,是最极致的社交
发布日期: 2025-05-21
在AI爆发的时代,如何保持差异性是很关键、也很需要刻意训练的事,我的方法是融入到日常行止当中,在摄取高质量信息、探索应用场景方面用好AI,在其他方面则尽可能保留人性,比如手写日志、记录时间,固定冥想,以及写作的时候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讲故事和多细节。
保留人性,是对抗机器的法门。
我97年出道,社会实战经验丰富,县城到北京,再在全国疯跑,又到国外,2006年时,到悉尼整两年,已经和兄弟在码头、货场、唐人街中混成了老油条,福建人、香港人和越南人扎堆,他们的共性是敢打敢拚、对人对己都下得了狠手,在这种圈子里讨生活,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不是靠讲道理的,自有其游戏规则,稍有退让就会被人吃干抹净,可以说我“待己狠厉”的根骨就是那两年最终锻造而成。
游走于灰色区域获取的收入现在看来没多少,当时但相当于同龄的学生打工收入的数倍,再加上一身大杀四方的江湖气,在同学中间还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可以想象血气方刚的少年正顾盼自雄、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欠揍样,那个时候是真的以为只要愿意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所以才会跟同学争一时意气打赌:校园盛传挂科率七八成的魔鬼课压根不是事儿,还记得当时在冬日火锅腾起的热气中一拍桌子的豪气(傻气),其实这门课并不是我的主修,于是就在必修四门之外加了这门魔鬼课当选修。
国外大学大多都在郊区,我的母校Wollogong University还是全澳最知名的花园大学,就在学校周围租了个一居室独住,颇有些“采菊东篱下”的意味,然后开始了泡在图书馆的生活,学期结束,所有科目全是Credit,最重要的是居然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独处的时光,就这么一发不可收拾,其后跟朋友合伙开餐馆也是纯投资不参与的方式,整天窝在家里读书,读大量的书,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脱离小说的趣味,正式转向军、政、史的严肃著作,因为亲身混迹江湖会发现大多小说中贴近现实的太少,凭空臆想的居多(比如爆款《遥远的救世主》,而且剧比书好),有了足够的积累,就会觉得还是专著读来更有益,一年半的时间读了约有300多本,儒、道、佛、兵、名、纵横,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圣经》、《古兰经》、《塔纳赫》,泛滥于典籍,出入各派教义,要说吸收了多少东西,其实少的可怜,就好像在世界各地走马观花般游览一圈,风土人情是不懂的,底蕴传承也无法触及,但却是完成了一轮实实在在的认知拓展,只是觉得闯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极大的开阔了视野。
从中学开始,我的社交之路就跟正常人截然相反,别人学习,我在混社会贩卖光碟;别人上大学,我从县城混到了京城;别人快要大学毕业,我混到了国外开始上学;别人出来工作,我蜗居在野开始读书,实在不是一条寻常路,坦白说,因为不一样,所以走的有些辛苦,却始终从心意,也走的异常踏实,并发现我骨子里其实很享受独处,自得于和寂寞为伴,就是说,我是一个很地道的宅男。
07年底最亲爱的外婆去世,其后不久两位老友也死于意外,08年4月外公也随外婆而去,亲人好友接二连三离世,让我心伤苦闷、无法自处,就放纵于声色犬马,时常自吟“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那个时候真的就是“花中消遣、乐内忘忧”,曾有好友相劝,却因情到深处、怎么也脱离不开,即便是到现在也没完全走出,我的幸运之处在于有几个不离不弃的好友始终相陪,陪我纸醉金迷,陪我赏花攀柳,09年挣扎生死后,又陪我脱胎重生,陪我东山再起,而我平生最以为骄傲的就是这些朋友,虽然是通过社交所得,却是“斯世以同怀视之”,就如家人一般、
社交之道,不可全抛一片心吗?
我不以为然。
以赤诚相待,确实会有被骗、被欺辱的情况,数量还不少,但能收获无价的真情,事实上随着学识、阅历的增长,就能分辨出哪些是值得倾情相交的,哪些是需要敬而远之的,宅男社交,不需技巧,一个“诚”字足矣。
回国后初为人父,需要照顾妻子儿子,变得愈发宅了,除了家人就是读书,即便是外出旅居,也是一家三口自得其乐,完全就是在都市中隐居,出入百家,知行合一,在家居生活中倒是修的颇为圆融,没有了江湖的匪气。
2015年底重返社会,脑海中闪现的是当年《巾帼枭雄》中很火的一句话:“人生唔几多个十年嘅”,而彼时的我带着“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心境再次面对多彩又多变的社会,虽然并不知道前路如何,胸中却是有冲天的豪气。
又十年,连跨好几个台阶,却是愈发的验证了“真诚”是唯一的路,便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少走弯路、不要迷茫,纵使会有曲折、会受打击、会被欺骗,但“真诚”是为人最不可战胜、堂堂正正的阳谋,“瑚琏少年”也正是这种发心才应运而生,一周年的时间,做了很多事情,始终践行“真诚纯粹利他”,这是万灯皆明的路径。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