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跨界的终生学习者

发布日期: 2025-05-11

因为天气原因,飞机晚点两个多小时,12点起飞两点到杭州,三点到家,对于我来说,外界的意外都可以从容应对,无非就是利用好时间碎片读书以及完成日课。

下午是老莫搞的子女教育和财富传承专场,这也是我第一次系统的讲教育方法论,总的来说就是资源浸泡、以及把有限资源用到极致,对于我们自身来讲,就是要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做具备跨界学习能力的终生学习者。

最早有跨界学习的认知是因为《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作为投资界的宗师自然是我们金融专业的学生争相仿效的对象,也是我们教授推荐学习的人,当时初读宝典时被芒格广博的知识面叹为观止,心想难怪人家可以被巴菲特当作老师呢,压根就没有思考什么是格栅理论以及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我们国人最欠缺的其实就是西方哲学穷根究底的精神,没有思考就没有得到精髓,就自以为是的觉得有了纵横投资界的法宝,开始盲目的读书。

芒格提出200多个各领域的高阶模型,当时是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意义以及关联的,为什么数学、物理、生物、量子理论、编程语言等跟投资会有关系,想当然的以为芒格是从兴趣出发让自己更渊博,于是就根据自己的爱好列了历史、军事、文学等纯文科方向,不能说文科方向的学习没用,至少目前的成绩就是全靠这些累积达成的,还一度沾沾自喜于在芒格的指引的路上走的颇为顺利,并笃定的认为自己有一天可以有媲美芒格的成绩。

事实上人的认知边界实在是限制成长的桎梏。

因为自己的金融财务专业经常会跟数字打交道,即将来临的数据时代让我本能的觉得自己应该是有一些优势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以为数据就是数字,直到后来开始关注前沿科技读相关的论文,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大数据是海量信息的综合算法,涉及人工神经网络、最大熵模型、逻辑自回归等理科知识,一边骂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一边忙不迭的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学习认知科学。

中华文明是立足于农耕之上的具象思维,从象形文字开始就是很直观的务实精神,先秦诸子除了老子有一些抽象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还有名家有些诸如“白马非马”之类的思辨雏形之外,其余诸子思想全部都是以解决家国社会问题为主,所以儒、墨、法、纵横等家严格来讲并不是哲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所以我们传统才会有“实践出真知”之类的经验主义教条,而就是这种务实精神让我们在两千年内一直领先于世界,直到立足于抽象逻辑的科学后来居上,让我们在过去百余年有了深刻的教训。

落后挨打没什么,务实精神的好处在于马上学习马上改,于是在尖端科技井喷之际,中国和美国领先于世界一起迈入新的时代,只是我们进化的基因里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推导,在想象力和创新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国家,只能是凭体量和学习复制能力紧随其后,然后倒逼文化有抽象逻辑方面的改善,好在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至今,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兼容性,只要有一代人的时间,就能靠务实精神有根本的改观。

我是进化论的信奉者,试错迭代、快速发展,就像《一代宗师》中叶问说的:“功夫只有两个字,一横一竖,站着的才有资格说话”,谁对谁错就看谁笑到最后呗。

最后引魏征名句收尾:“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雍弊,则思虚心以纳下”,克己修身,做跨界的终生学习者,成为最好的自己,迎接最好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写于萧山回余杭的路上。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