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构建系统,最重连绵不绝

发布日期: 2025-04-20

我的核心系统是基于“先为己之不可胜”,信奉人力可为的尽可能做到极致,只需静待时间给予回报。时间,是最公平的仲裁,是最终极的考验,做事走极端无余地,源于对时间的恐惧;平和克制,是源于对时间的期盼。

匍匐在地看起来卑微惶恐的人,可能是胜券在握静待时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人,也可能是自感时日无多。

风起于青萍之末,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曹操在起家的时候果断挟天子以令诸侯长久以来被视作成功的关键,确实,弱小的时候高举“天子”大旗很容易吸引回来心存汉室的资源,但很明显,如果曹操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大义一方,就像把抗战胜利归因于正义必胜一样草率,大义如果有用,也不会有张角之乱,各方野心家也没有发挥的空间,真相是:如果不能维持秩序,不能解决赖以生存的根本问题,即便赢得所有战役,最终也会败亡,比如项羽已经用他千古神勇验证过了。

曹操起兵依仗的是宗族势力和家乡子弟兵,继而收罗各种归降的势力。

那么谁在帮曹操治国?是什么力量让一个身处四战之地的割据势力能支撑得起连连的战乱并日益坐大?谁是曹操战之不竭、功劳第一的萧何?

曹操出身卑微,赖其宗族起于行伍,用人自然不拘一格,然而,国家机器的运转争雄于一时。而是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把广袤国土上亿万黎庶的生产生活纳入秩序,并持续不断的为前线提供兵员、粮秣和钱财。

谁能干这种事情?谁又会干这种事情?

只有士族。

每一个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背后都站着一股地方势力,在那个年代只有士族才能供养士子,自东汉立国以来就是地方豪强割据的局面,光武帝的开国功臣全是地方实力派豪强,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江西、广东通过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找到当年聚族而居,自成堡垒的影子,这种以宗族为纽带高度组织自成体系的封闭经济实体,就是大大小小的国中之国。周瑜起兵,找鲁肃借粮食,鲁肃指屯相赠,要知道汉朝三公的年俸是二千石,而一屯则是三十万石粮食,正国级高官150年的俸禄,鲁肃是什么样的豪强?!

汉光武帝依赖地方豪强立国,他不仅仅动不得身为地方实力派豪强的开国功臣们,还不得不迎娶他们的女儿为贵妃和皇后,时代联姻形成血亲同盟,所以,整个东汉一直是外戚、宦官和士族相互制衡支撑着皇权。

不管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权力之争多么的血雨腥风,都仅限于宫闱之间,国家机器的运转还得仰仗士族子弟,他们是构建国家统治机器的元器件,这些元器件拆散之后,百无一用,一旦组建成国家机器,则能让广袤的国土和亿万黎庶有序的运转起来,钱粮、兵马都源源不断,形成不可抗拒的磅礴力量。

曹操深刻的意识到了士族对于国家的影响,也不断的以自己的杀伐果断和雄才大略做过尝试,打压甚至诛杀士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另一面就是:内乱不止,或刺杀,或叛乱,或与外敌里应外合,这些危机都源于同一批人:忠于汉室的士族。

所以我们看有四世三公家学传承的袁绍为什么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

很多学者把这个当做袁绍败亡的核心原因,说他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但我相信是袁绍集团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策。

一个人如果放弃一个明显的好东西(大义),那么肯定是因为心里存在更大的顾虑。

那我们就要问了:袁绍集团心底的大顾虑到底是什么?

儒家士子是中华文明的大祭司,赋予他们社会特权的就是大义的名分,他们组合起来又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

谁拥有大义的名分?

天子!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所以北方士子都聚集在他这位士族代表身边,这是他的招牌,也决定了他的根基,如果他把天子弄过去了,士族必然聚集在天子周围,而不是袁绍周围,天子和四世三公共用同样的群众基础,而天子的那杆大旗更契合士子心中的大义名分。

曹操用人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可以不管出身和德行,但袁绍不行,袁绍只能用符合士族标准的人才,但这些人的内心优先认可天子,而不是袁绍!

曹操不仅仅需要借用汉室天子向诸侯发号施令,更需要依赖汉室的官僚体系治理天下,所以曹操前期对汉室是非常恭敬的,也利用汉室朝廷的名义广泛的招纳治理国家的士族,但后期,他利用宗族军功勋贵势力与汉室分庭抗礼,当然这个后遗症也影响了曹魏集团的国祚,曹丕代汉后又借用士族的力量去平衡宗族军功集团的势力,并批准了士族代表陈群呈上的九品中正选官制。

只有制度能够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族军功集团无以为继,士族子弟一项一项的接过他们手中的权力,作为士族代表的司马家,替代依乏根基、依赖无以为继宗族力量维持的曹家、就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

谁能通过构建秩序将资源组织起来并持续不断的发挥威力,谁就能最终赢得未来。

系统保证连绵不绝,这就是和时间做朋友的底层逻辑。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