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什么是穿梭千古的大业?

发布日期: 2025-04-04

最近几天在北京济南上海搞了很多场见面会还有闭门会,讲了讲关于当下和未来两年的趋势,不少人都问到过:“财富自由之后为什么还要奔忙”,或“财富自由之后如何安顿身心、找到意义”?

先说说本公号“瑚琏少年”的由来以及当时冥想时冥冥中感受到的使命。

就是被我奉为真正完人的子贡。

20岁继承祖业开始经商,25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还是老师及其学说的宣扬者和捍卫者,以他自己的功业名望,成为儒学的代言人,被孔子赞为瑚琏之器!

子贡名端木赐,孔门十哲之一,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影响深远,在当时的声望是高于孔子的,“子贡贤于孔子”是很流行的论调,但子贡处处维护老师,称老师为圣人,比为日月,无法超越,孔子的学说大多有子贡宣传给社会,司马迁就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六十九》),后世崔述也说:“孔子知道所以昌明于世,大率由于子贡”(《洙泗考信余录》),可见子贡在儒学的地位以及儒学弘扬的作用,请记住这点,后文的中心会以此为基展开。

子贡能言善辩,办事通达,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言辞可见一斑;还有一次,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戎山,问弟子兴趣志向,子贡答:“得素益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韩诗外传》),子贡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常相卫、鲁,真正的王佐之才,有一次孔子与弟子被围在陈绝粮,正是子贡说服楚王派兵迎接,才救了孔子和一众师兄弟。

最牛的还是齐国的田常作乱,就想伐鲁,孔子听说了就跟弟子们说:“那是祖坟所在啊,祖国有难,你们有谁可以解除危难啊?”子路、子张、子石都跃跃欲试,可孔子知人善任,觉得只有子贡才能扶大厦于将倾,子贡临危受命先到齐国说服田常放弃伐鲁转而伐吴,又到吴国说服他们伐齐,又到越国说服越王随吴一起伐齐,最后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定加兵于晋,必须做好战斗准备,后来吴国伐齐大胜,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机把吴国灭掉北上争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每当看到这里,总是拍案叫绝,神往不已!

还有就是子贡极善经商,《史记·货殖列传》将子贡列在第二个,《论衡·知实》记载:“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牛人比方说子贡、范蠡都是文可治国,退而也可富甲天下,子贡家累千金可不仅仅是致富的,除了不时的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还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诸侯不仅仅需要他货通天下,还倚重他的见解才学,影响极大,“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威风赫赫,不做第二人想;越王勾践甚至“出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财货金银在儒学的弘扬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合理推论,子贡富甲天下且在各国有巨大影响力,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更大的追求吗?

对,孔子和孔门就是他看得上且一生投入的事业,不愧为投资宗师,心甘情愿的在声名胜于孔子时伏低做小,有人贬低老师还竭力维护,孔子去世后,其他弟子结庐守孝三年,唯有子贡守孝六年,事实上,他做到了,借孔子和儒家永远的名垂中华千古。

但,子贡被奉为儒商鼻祖,而且自己位列孔门十哲之一,加上老师同门多受其供养,“声名贤于孔子”,实际地位极其超然,那为啥子贡的地位还没到四配呢?

除了后来数千年商人地位低之外,在此我要提一个很有趣的角度。

如果子贡像颜回、曾参一样有孩子一起跟随孔子,会不会就此改写中国历史?

假设依据以及逻辑是这样,孔子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除了孟子外都是孔子直系传承的,家学渊源是一定的,从人性以及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如果子贡的孩子出生的早点,假定名端木早,从小带在身边,一路随孔子学习,接触同门大牛,还能跟着子贡周游列国,亲眼见着自己老爹纵横诸侯,往来显贵,分庭抗礼,再耳濡目染老爹的经商之术,以子贡当时的声望和在孔门的地位,端木早应该有很大机会挤掉孟子,甚至排在曾子之前,如此可以世代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幅提高商业在中国的地位,至少是人们对商业的认知,如此可能出现历史上最早的金融家族---端木氏,会像曾家、颜家那样世代有自己的影响力,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可惜子贡可能是太忙,或是其他原因,没有把自己的才学、地位、影响传承下来,以他对儒学的贡献竟然排在四配以外,要是有子弟传承,怎么可能是这样的结果,整个儒家包括孔子谁没受过子贡的恩惠,要是子弟能有子贡传承,排在第二,曾子和子思子如何争之?

有传承最重要,朋友遍天下,远远不如桃李满天下。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