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环境巨变的应对

发布日期: 2025-03-31

这几天伙伴们搞瑚琏少年见面会,被问及挺多的一个类型问题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变化太过迅速,日新月异毫不夸张,以致于不确定性越来越凸显,趋势预测也不过是客观变量的综合概率,这种情况下中长期规划似乎渐渐失去了意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状况渐趋频繁的发生,那时间记录啊、反省日志啊、做规划这些还有没有意义?

有。

只是需要调整方向,把重心从对事件的规划转到对自身的规划上来,通过律自身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外界。

比方说制定了一个可以提升自己价值的学习计划,通过计算发现如果要掌握目标领域精华知识到可以应付日常需求的地步,需要阅读论文或著作至少1000小时,于是安排了100天的学习进程,这个时候工作有了大的转机或者干脆是可能性的突破机会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兼容?

如果重心在事件上,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的要做取舍,如果重心在自身上,那么就可以摈弃借口找方法,根据知识源头的学习规律,研究学科的发展路径,总结出知识树,每天计划学至少两个知识点,然后思考如何把知识点应用到工作当中,最好把思考过程写下来,这是通过思考输出内化知识的过程,而工作是最好的知识试验场、融汇地。

假定每天的学习工作时间是12小时,4小时学习,8小时工作,那么以读毛选为例,可以花一小时了解一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两小时时间读其他人研究相同文章的观点,然后一小时思考输出“怎么可以和自己的工作或实际案例结合”。

这样就是带着问题和思考在8小时工作中找可以应用的地方,或者是可以出发领悟的时刻,随时记录复盘,第二天继续学习脉络上的相关知识点,如此反复,以这种节奏和强度,会有相当明显的效果。

那么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做得到利用好时间,这就需要超强的执行力,强迫自己在任何的变化中都能以最佳的状态切入其中,从这个角度看,规划的意义在于把自己修炼成就像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以最适应的状态做到最好,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君子不器”、孙子的“兵无常势”都是这个意思,像精兵“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要求的也是把自身练到相时而动的最高境界。

规划也如练兵,是不是做的到常胜,关键在于军纪、军阵、军心的淬炼,个人也一样,在于自身的行止有度,是不是做的到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按部就班的成长进步。

所以,用规划把自己逐步打造成最佳“适者”才是意义所在。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