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和交易契约的底层逻辑
发布日期: 2025-03-11
人类文明发展被认为有几个标志: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如今正在进行中的信息革命,我们说物种最核心的述求是:生存和繁衍,这几个标志就是大大提升了生存的效率和规模。
农业革命之后,虽然过得很辛苦,但终究是有了相对确定的能量来源,慢慢形成劳作群体和想象群体,劳作群体供养想象群体创造各种“神话”,“神话”的迭代都是在解决更大规模协作的问题,更大规模协作又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耕文明的财富(能量)获取来源于土地,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一切都只是临时的过客农作物变成粮食又依赖于天气,所以有了天道无常,但昼夜节气四季又周而复始,这就是生生不息,给了人类最大的、最确定的生存希望,所以,农耕文明既可以针对相对长周期做规划,又在中短周期的不确定性中争夺有限资源、相互倾扎。
在周而复始的稳定预期下,一切都依赖时间的绝对公正、以及其沉淀出来的巨大复利。
千百年来,王朝更迭其实就是长周期的可预期以及中短周期的不确定,农耕文明就是通过不断累积和连绵不绝的接力,构建出恢弘又精巧的意思结构和文化样态传之后世。
同样是《愚公移山》的文章,作为寓言,宣扬的是一种“誓不罢休”的精神,但在教员的诠释中,更是一种“子子孙孙无穷尽接力”的生存方式。
所以我们看到,在农耕文明中,富贵通常并不表现为金玉满堂的奢华,而体现在深宅大院的高门、祠堂还有代表功勋的匾额,那是一个家族持续兴旺繁荣的象征。
管理阶层关注秩序,因为秩序的崩溃会毁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路,一切的荣辱都沉淀于层级之中,名次和位置不仅仅关乎利益的多寡,还暗示着基因的优劣,当然那时候通常表现为气运,聚族而居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能撕破脸,但内心的波诡云涌和实际的利益纷争又无法避免,所以明面上的温良恭俭让和暗地里的咬牙切齿锱铢必较被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由此进化出精湛幽微的为人处世技巧,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农耕文明中,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学的人会把自己自然定义为传承者,获得的一切都要继续传之后世,还要叠加上自己的痕迹:庙堂的丹书青史,民间的家族谱系,都在为子孙提供评估自己一生价值的依据,“我是值得你们祭祀的”。
这当然造成一个现象:土地足以让附着其上的生命自给自足,但所有的生存斗争仅限于土地的方寸之间,对外部的世界就会漠不关心,甚至会人为设置障碍进行自我封闭。
如果方寸之间的资源无法保障生命的自给自足,除了通过天灾人祸战争杀戮将生命的规模降低到与资源相匹配的程度,就必须利用技术和组织度的提升,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能攫取更多的能量以维持生命的存续。
如果技术和组织度都无法获得跃升,生命就必须从新的地方攫取资源来维系自己的存在,如此一来,方寸之间的斗争就变得不那么紧迫,团结一致反而有利于对外开拓,对外开拓最初的形式是劫掠,秦国成功统一六国就是最初最典型的例子,一直劫掠直到成本太高才有可能反思形成新的一轮演化,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争匈奴和百越也是典型的例子,劫掠回来的远比不上花出去的。
生命会以不同的形式搭建出更大规模的生命体来实现自己的生存目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建立稳固的静态秩序,就会以契约的方式构建动态的平衡。
所以渔猎游牧海洋从属性上就注重契约,衍生出来的交易会提升分工和协作的密度,从而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配置,资源的利用率越高,所能攫取的能量就越多,从而搭建起更大规模的结构,形成一种正向循环,直至遭遇增长的极限。
交易者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自身,而取决于自己所置身的交易系统、生态位及其权重。
利益和安全都建立在契约之上,通过维护整体的安全和整体的利益来获得个体的安全,保护个体的利益,所以,会比较热衷于公共事务,“自由市场”的本质是能够通过纠正资源的错配达到小博大的效果,并获得巨大的回报,价值源于失衡,利润源于扭曲,系统性的扭曲正是快速增长和巨大利润的源泉。
对,当环地中海的贸易被奥斯曼人把持后,西欧人被迫下海,开始大航海,也拉开了人类海洋文明的新纪元。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