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共识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25-03-06

社会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这种共识又是如何对大众产生影响并推动判断和最终裁决的?这种裁决又是如何得到贯彻和执行的?

大自然中突然出现一只鹿,有一堆人都看到了,于是开始在食欲的驱使下疯狂的追那只鹿,那最终谁将获得那只鹿呢?

他们为什么都去追呢?

首先,那只鹿属于谁是不确定的,人人都有机会。

其次,人人都想获得鹿,因为占有更多有利于生存的资源是生命体的本能。

基于“人人都有攫取资源的本能”和“鹿归属的不确定”这两个前提条件,驱动了人人都去追那只鹿的行为,那最先抓住那只鹿的人是不是就拥有鹿的所有权呢?别人们一看有人先抓住了,就马上、自动乖乖认可鹿的所有权?如果是,它必须存在一个前提条件:所有人先有一种谁获得就归谁的共识,不管它是最原始的习俗,还是成文的法律条文,它都是一种具有行为约束的共识。

但“谁先得到就属于谁”这种共识是天然就被广泛接受的吗?

当然不可能,所有去追鹿的人都盯着生存资源,受自己的生存欲望驱使,“我”就要得到那只鹿,谁不让“我”得到谁就是我的敌人,于是就会相互斗争、相互抢劫、相互杀戮,直到最后的幸存者不存在任何竞争取得鹿的所有权,所以死亡是最终判断胜负和归属的仲裁者。

原始暴力,通过制造死亡的威胁或事实来确立共识。

这是一个极端,我们再看另一个端:市场上的鹿放在摊子上,人来人往,却没一个人乱取,为什么?

因为在大家的共识中这些鹿有着明确的归属,我如果想要需要找所有者交易。

原始暴力以死亡为终点让人意识到动不动见生死不划算,慢慢确立了共识,继而就形成了规则,秩序开始在这些规则中得以建立,比如即便是扩大到另外一个部落的人在集市上也不会乱取,否则它会引发两个族群之间的生死对决。

内部的暴力为了整体的生存,往往也会惩罚违规者,所以,这种势均力敌的暴力平衡和相互制约,让规则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确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王朝更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本质就是这回事。

人们的行为,在这个共识所确立的边界之内,求存的本能驱动着人采取竞争的行为,共识所确立的边界约束了求存行为的范围,正是这种边界和范围的存在让生存竞争行为变得有序。

即便到了今天,这一点在社会经济生活和商业行为上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潮汕人还有温州人与外面的人做生意的时候,同乡之间会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缺乏银行的征信体系的证明和可以惩罚违规者的公共暴力的情况下,只要存在共同体中主要人物的联合担保,另一方依然可以信任他们中的个体。个体的违规会危害到整个共同体对外的信誉,同时让自己无法在共同体中立足,而且大家还都是同乡,也无法在家乡的生存环境中立足,这是一种隐性的约束,却非常有效。

在受最大暴力保护的和平时代,凝聚共识就在于能不能代表更大利益的叙事或者愿景,大家都认,认的越多,越是规则。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