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自我”
发布日期: 2025-03-04
大自然中能够大规模协作的物种代表是:蜂群和蚁群,他们都进化出一种特殊的分类:工蜂/工蚁,不具备繁殖能力也不需要繁殖,属于一生辛劳、为集体做贡献的特殊种类,这样的内部分工能够让群体得到最优的资源配置,也最大限度的保障群体的繁衍和存续。
有数量占绝对多数只奉献少索取的做工群体,整个族群才是一个生命体,其中的任何个体仅仅是蜂群/蚁群这个生命体的组成部分,就如同人身上的手、脚、眼睛这些组成部件一样,有大用,但即便没有也不会危及生命。
工蚁/工蜂的个体,虽然也有脑袋,但无法形成独立的精神结构,其实人类在两岁以前也无法形成独立的精神结构,所有的反应更接近动物的本能反应,只有在不断接受刺激,大脑发育到两岁才能无障碍的区分“我”和“你”,才终于意识到“我”和“外部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当个体一旦有了自己的精神结构,同时也就形成了具有天然自我遮蔽性的信息筛选机制,从而对自我与外部资源关系形成一种具有偏向性的判断,并基于这样的判断形成自己的生存策略。
生存策略驱动言行,或者更精确说是决定对外部资源的应对。
这势必造成各行其是,因为所有的个体生命体的精神结构都各不相同,同样的生存环境得出的判断也各不相同,生存策略自然会各不相同,即便对同一个机会或资源,也会有的人感到兴奋,有的人感到恐惧,不同的选择造成截然不同的人生。
所以,人类社会是由拥有精神结构的个体构建而成的,没法像工蜂工蚁那样只奉献少索取,这就必须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并通过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激励机制,让所有的生命体在边界之内并按照有利于整体存续的目的,有序有引导的采取行动。
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有的激励机制都是在不断的创造新的资源,简单来说,就是用未来的生存资源来换取当下的生存资源,用抽象的资源换取具象的资源,用高门槛的资源换取低门槛的资源。
个体在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激励机制的驱使下,虽然在占据后一种资源,却不断把前一种资源置换出去,就如同把现金换成各种各样的物品、用高溢价买特别的体验,总而言之,在这个过程中,为整体生存策略的执行实现了成本转嫁。
形成结构力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看成是空手套白狼的过程,但它与旁氏骗局最大的不同在于:是不是做到交付。
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式就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了完成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整体性的提升资源利用率,通过激励机制的导向性去形成结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个体进行强制性的约束,甚至在转嫁成本的过程中牺牲个体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是有利的。
因为这一切正是为了解决核心矛盾“个体之无限需求与外部之有限供给”所演化出来的问题。
所有个体必置身其中,只有超越个体的自我,其精神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与整体存续融为一体,才能建立起激励机制并让所有的个体在其驱动之下形成结构力量并主动转嫁成本,这就是那些大立法者、大成就者、所谓伟大的人物。
也是为什么我总说:政治宗教是第一等学问,因为就是想方设法凝聚共识的呀。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