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随想

发布日期: 2025-03-03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进化演进中,逐步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局面,注意,这是演化的结果,儒、道、释本身都是大量共识中的胜出者,他们脚下不知道踩着多少“共识尸骨”,在演化过程中又奈何不了彼此,只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协作发展。

这就导致我们在不同际遇和场景中采用不同的道理,比如志得意满之时,推崇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儒家,天生我才必有用啊;如果遭受了比较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对困境无能为力,就推崇超然世外的道家,恬淡虚无做真人;如果现实的困境消磨了所有的热情,无能为力并逐渐没有希望的时候,就会推崇大彻大悟、放下一切的佛家,万事皆空。

你会发现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中,贩夫走卒或者是士大夫群体都一样,这是一种底层的逻辑在牵引,是一种文化属性,而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共同生存策略。

人的所有行为都由内在的思维系统驱动,这种思维系统的形成源于个体的精神结构,对自我的判断和对自我与外部资源关系的判断,以及由以上两个判断所形成的生存策略。

驱动一个人采取各种行为的就是自己的生存策略,会直观的表现为内心的恐惧或欲望。

佛系的人并不是真正喜欢佛系,只是在现实面前无力的选择,一个人在生活中四处碰壁找不到出口,其精神结构对自我判断和自我与外部资源关系的判断就会产生巨大差距,从而形成消极的生存策略,在个人感受上表现为恐惧和逃避。

注意,这种减少能量支出、不乱折腾消耗宝贵资源的行为恰恰是为了求存,富的时候挥霍,穷的时候节俭都是惯性使然。

天天吃糠咽菜并非是不喜欢吃肉,主要是因为吃不起。

那些无法在生存竞争中胜出的个体,往往以反向进化来减少自身对能量的需求,比如不婚不育躺平,都是很正常的,一切行为都由其精神结构形成的生存策略所驱动,个体不管采取哪种生存策略都是为了自身的存续。

庄子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林子里其它的大树都被砍伐去做东西了,有一颗弯曲的疙瘩树什么都做不了,故而无人砍伐,反而能够长期存续。

弱者通过自废武功,反向进化让自己变成鸡肋,以求无用而存,这也是一种求存的生存策略。

如果通读中国历史,会发现千百年来农民群体其实就是一种这样的生存策略。

大自然中有一些动物到了冬季,因为外部生存环境的恶化,即便全天用来捕食也会入不敷出,所以,它们进化出另外一种生存方式,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就进行长期间的冬眠,冬眠的时候能把心跳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几乎不消耗能量。

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的生存策略,如果一个地区的气候发生改变,让它们在那个时间段能够比较容易找到食物,那么,那些采取冬眠策略的动物的冬眠时间就会相应缩短,甚至取消冬眠。

获取能量活下去就是写进基因的硬标准,很多人以为不婚不育躺平是自己的选择、是对不公的抵抗,其实都是现实的暴击之下、无奈的自我安慰而已。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