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为什么会成为万物灵长?

发布日期: 2025-03-02

千百年来,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从来就不曾改变过,即:生命体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终极矛盾。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整合资源工具的广泛应用,组织方式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普及程度,都只是将核心问题引入到更宏大的规模或者转移到更深远的时空之中。

人的价值和意义,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秩序与自由的边界等等,这些不会因为科技元素的发展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问题所引出的各种各样的冲突都是由核心问题衍化出来的只要“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无法回避,不管载体和工具的规模及能力强化到什么程度,所谓的创造增量也只不过是把矛盾转移出去,稍做延缓而已。

生命体是基因的载体,生命体是一种能够从外部攫取资源并转化为能量维持自身存在的结构,生命体对资源的无限占有源于基因对能量的无限需求,基因对能量的无限需求是因为要最大限度的追求载体的规模和多样性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保障其延续,另外,基因需要多样性载体的反馈来不断修正自身,并无限度接近最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宁可选择躺平、甚至会牺牲或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占据资源?

这是只属于人类的、究极的好问题。

由此衍生出来的还有很多,那些追求佛系自我弱化的行为如何解释?那些明明能够尽量多的占据资源放纵欲望的人却选择洁身自好?自律克制又如何解释?那些像圣人一样把自己奉献给别人的人又该如何解释?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邱少云烈焰焚身一动不动,董存瑞、黄继光,无数舍身往死的先烈,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做?

物种的本能就是生存和繁衍,而只有人类这个物种可以超脱本能、舍弃本能,干出来伤害自己的行为。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往往拥有大无畏的精神,也同时极度的理性,理性本身就需要不断的跳出自我遮蔽,纯粹的理性是没有激情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理性者观察的视角和对信息筛选的出发点也不是为了个体自我的存续,个体的自我遮蔽性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因为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存续这个目的,而纯粹的理性需要开天眼的视角和冷峻的决断,因此,必须要从个体的自我遮蔽性中抽离出去。

为什么要“利他”,这是根本原因,绝对理性需要脱离自我遮蔽,可以理解成极致的“利己”。

诚如所有的组织都不能容忍把部门的私利放在首位,而反复强调应该顾全大局,以整个组织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不管是采取教育的方式,还是采取奖励和惩罚的方式,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个体的独立行为对整体利益的破坏,就如同大脑绝对不能容忍走路的时候,你的脚每走一步都会权衡自身的利弊并跟你讲条件来决定下一步走不走。

一个族群中如果没有仰望星空的个体是可悲的,也是极度危险的。

对于群体中那些仰望星空的个体而言,整个群体中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个体都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这个目的就是族群的存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精神结构需要从自身的个体抽离出来,而与整个大的生命体融为一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这不仅是什么情怀,更是绝对理性的需要。

没有任何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结构的个体会把自己和自己占有的生存资源奉献给另外一个独立个体,除非另外的个体有利于自身的存续,因此,只有领导者放下自我,为共同的生死存续来调配资源的时候,个体才会被这种有利于整体生存也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激励机制所驱使,成为形成结构力量和转嫁成本的载体,并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当下或未来的生存资源。

于是人类有了政治、宗教、文化、哲学等,人类也走上了万物灵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