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精微
发布日期: 2025-02-19
这些年做和大学生成长相关的教育公益,被问了数以千计的各类型问题,我明确一件事:绝大多数人提问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想从你这里获得意见和建议,几乎所有的询问都是在寻求认可,询问的人在提问之前,其实内心已经隐约有或者明确有答案了,得到的回答契合自己潜意识中预设的答案就会喜悦,反之,则会本能的抵制。
人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只会认同自己本来就认同的。
人想要改变极其困难。
求同是基于基因的本能,立异才需要勇气,尤其是攻伐自我的决绝,这种求同不仅仅是行为上的从众,首先自我立场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否定自我本质是在否定过往的一切。
君子和而不同,兼听则明,任何古老的教诲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恰恰因为不容易做到,所以才会在漫长的时光中被反复的强调。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所谓决策,不过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对已知的选项进行反复的权衡。
然而,人生的悲剧总是源于视野之外的因素主导了事物发展的走向,从而让自己措手不及,陷入无能为力的焦虑和恐慌。
生存策略是基于人对生存环境和自我的判断形成的求存之道,当生存环境改变发生了改变,生存策略滞后的惯性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米德.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他这里的上帝是指一个文化概念不是宗教概念,意思是说我们总是在已知的选项中做选择,而决定性因素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就好像两个幼儿园小朋友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一个严肃问题,你是啥反应?觉得他们可笑。
千百年来我们喜欢研究具体的现实问题,而不关心抽象的问题,唯一热衷的抽象问题就是“道”或者“战略”,本质是一回事,主要是它有利于天下兴亡和自身存续的现实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特别佩服那种掉到坑里之后,毫不气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险恶环境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人,我们视这样的人为英雄豪杰,他们的身上确实具有让人赞叹不已的性格特征,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往往会被我们本能的忽略掉:他们这些英雄为什么总是记吃不记打?总是会掉到坑里?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思考具象的问题,能够解决眼下迫在眉睫的危机;思考抽象的问题,恰恰是为了规避陷入各种迫在眉睫的漩涡之中,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非常巧合的是,西方的大贤们也有过类似的表述。无论是康德、黑格尔、卡尔.马克思,还是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尔、傅里叶、贝叶斯、高斯、纳什、亚当.斯密、凯恩斯等人的作品都是一些抽象的东西。
人类就活在这些人设置的思想框架内。
它们是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是人群中仰望天空的“大立法者”,任何商业或革命都源于一场星火燎原的思想营销,兴盛于一种自我感动的精神规训。
权力是通过组织实现的,组织规模越大,居于顶端的成员权力也就越大。
组织的核心是共识,共识凝聚的越广泛,维持整个组织的成本就越低,可调动的资源也就越多,形成的力量也就越大,所以,宗教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对教义的质疑,而管理层最恐惧的就是会动摇根本的新思想出现。
所以思想这东西看着比较虚,其实是真正磅礴、决定人类走向的力量。
只有大思想,能成为人心向背的关键因素。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