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世界级的投名状

发布日期: 2025-02-13

即便许多年以后,相当多的人一直在争论当年应不应该出兵朝鲜,当然质疑的事公知居多,这帮人即便钻到书里、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生存哲学,但只要能想起基辛格的那句结论,结果也应该不言自明:在中国还未真正强大之前,中国决策层的首要战略目标是避免在自己周围形成合围之势,所以我不相信公知的蠢,他们只是单纯的坏。

当时日本在美国势力的控制之下,中南半岛在法国势力的控制之下,连喜马拉雅山那边的素人都以英国势力的继承者自居,苏联也对大兴安岭这边有些想法,中国台湾不仅仅处于美国势力的控制之下,而且具有和我们相同大义的名分却实实在在的敌对,如果朝鲜半岛也彻底沦为美国势力控制之下,那么南北双线的合围之势必然形成,连西南方向的小毛贼也会想趁机撕口肉下来,所以当时的局面是既然东南方的宝岛台湾省暂时没有力量完全处于管理之下,那么就必然要打破东北方的合围之势,再后来当美国的势力深入到中南半岛的时候,也就必须立刻干预,以及西南方向有非分之想的时候也必须惩戒,核心就是一个:不能在周围被形成分进合围之势。

如果说入朝作战是在打破合围之势的同时,以鲜血向苏联阵营纳了一个投名状;那么,自卫反击战就是在打破合围之势的同时,以鲜血又向美国阵营纳了一个投名状。苏联的投名状获得了3亿美元的贷款和三个五年计划中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我们社会开始在苏联的帮助下从纯粹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工业化升级的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国防工业的尖端领域就并不落后于人,大幅落后的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部分,社会升级需要巨量的资金,如果没有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产业的输入,完全依靠自身的积累,从纯粹的农业社会升级到工业社会,这个过程是极度缓慢更重要是极其容易被打断的,南非、南美、中东欧都是佐证。

我们纳的第一个投名状,完成了社会工业化升级的第一个阶段;紧接着,我们纳了第二个投名状,并顺势接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于是欧美社会过剩的产能、技术和资本开始向我们这个洼地泄洪,他们的需求促进了我们的出口,为我们社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他们的投资和产业转移,逐步让我们消耗并培育起自己的相关产业,我们有节奏的开放,有计划的吸收、转化和应用,终于构建起了全产业链的工业配套体系,完成了社会工业化升级的第二个阶段,成为如今工业体系独步全球的地位。

今天我们会觉得很多事情具有某种天命昭昭的必然性,实际上如果回到历史的现场,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则不可能像如今这样事后诸葛亮,英国人能够独步天下400年并非真如他宣称的那样源于大宪章的神圣和伟大,而是他们踩着葡萄牙、西班牙还有荷兰的无数事实经验获得了某种前瞻性的指引,1776年最重要的事情并非美国建国,而是英国有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老师把他为贵族子弟上课所编写的讲义整理发表了出来,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国富论》,老师自然就是亚当.斯密。

如果用最简洁的表述来说明这本书讲了什么,那就是四个字:分工协作。

英国人把这个观念从国内的社会分工发展成为全球分工协作的国际贸易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伦敦是一切国际贸易和分工协作的起点也是终点,它如同心脏的收缩调节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样,实现全球物资流动和资源配置,核心就是伦敦的金融城,全世界的资源包括人和物都被、也能够被压榨到了极致。

当年佩里将军率领黑船打开日本国门的时候,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就敏锐的看出了能让巨轮远航万里的并非什么蒸汽轮机技术,而是金融、是驱动体系的背后资本。

英国的强大海军不仅仅用来护航,当某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超出分配给它的角色的时候,那些军舰上的大炮就会自动开火,英国人除了在印度建立深入内陆的统治之外,其它所有殖民地都处于国际主要航道的支点之上,这当然不是一种巧合!

能让英国纵横天下四百年的核心力量,并非它议会的辩论,也不是伦敦流行的文化,而是对底层运行机制深邃又前瞻性的认知、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金融体系,以及大炮监督之下的全球贸易分工协作体系。

金融,是穿透时间和空间的炼金术。

甲午战争,我们败了,但败在哪里,最底层的就是我们还停留在农耕文明的户部征税,而日本已经懂得借助金融在伦敦发行战争公债了。

我们有如今的地位,核心就是我们有能够承载源源不断融资的独立体系、以及无限可能性,说到底,我们用庞大统一的文化、辛勤有学识的劳动力承载住了世界级别的金融炼金术,我们有足够强悍的道成肉身满足资本逐利的属性。

这一切,都是历代领导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以及无数先烈们交出了投名状。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