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底层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25-02-08
趋势性的预判往往违背人的直觉,政策性的决策也与大众的思维截然不同,大多数人在教育系统中被塑造成“成才”的思维,“成才”便是一种固定认知框架的规训,这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人会习惯于确定性、习惯于明确的指令,就这么形成自我遮蔽,这种遮蔽性会让人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归向于简单直白,唯独不是归向于事实。
俗话说:成年人关注利弊,小孩强调对错。因为小孩无法理解复杂的事物,所以强调黑白对错有利于做取舍并采取行动;成年人面临的问题往往呈现多纬度的矛盾,无法做到泾渭分明。事实上当成年人可以不负责任的时候,就会活得跟小孩一样;反过来小孩如果需要提早为自己的生存承担责任,也必然会呈现出成年人的特征,这跟责任和利益相关,跟年龄无关。
芸芸众生不能理解过于复杂的事情,所以宣传和教育都呈现出一种简化叙事逻辑、且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善恶黑白,大众只需要遵循和跟风就行了。
勒庞刻薄的把人民群众称呼叫乌合之众,而所谓集体智慧,主要是指精英群体的集体智慧,乌合之众实际上从来不会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因为,“乌合之众”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而是人的一种天真、简单又盲目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乌合之众的一员,但通过学习读书实践可以努力脱离乌合之众,变成理性并理解复杂事物的人。
理性和自律都是逆人性的特质,这些逆人性的特质是一种有序的存在,需要刻意修炼才能去构建和维系,人只有不断的通过学习迭代进化来构建更精密的内外秩序、也才能持续性的从乌合之众之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学习”的真正力量,当你脱离“乌合之众”以后,哪怕什么都不做,也会呈现出来健全的能量,并会被能量相当的人所识别和认同。
法律是一种没有激情的理性,底层逻辑是大自然的、符合天道的运行,所以古人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拥有力量的人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圆满,一种宁静致远的理性。当一个人不再被内外的各种缺失驱使或裹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能力,甚至被大众惊为天人。
事实上,不过是脱离狂躁回归理性了而已!
所谓文明,就是一个群体在其生存环境中演化出来的最优生存策略,这种底层的规律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反复被验证,决定了身在其中的个体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框架,对于我们中华文明来说,如果对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一直往上追溯的话,就会找到一个源点:那就是土地与人的终极矛盾,维持秩序的成本总是不够覆盖它日益增长的规模,所以只能演化出我们熟悉的共同生存策略:强调秩序和伦理,压制人的诉求,把问题全推给个人并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自己消化,把人固定在方寸之间,通过血脉、宗族羁绊这种低成本的方式来维持广袤国土上的整体秩序。
这个局面直到今天日然如此的明显,说明源头的矛盾依然存在,客观上说明社会升级还远远没有完成,但从大城市开始,已经逐步迈向现代化。
一个族群的文化对它的精英群体的思考、决策和取舍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事实上被某种文化深度浸染的精英是这种文化的载体:一个族群的心理、思维和行为都由它的共同生存策略所决定,一个族群的前瞻性思考和探索行为取决于它的精英群体。
一种文化的生存哲学会在精英的理性和大众的本能中表现的淋漓尽至,凡是被此文化深度浸染的载体,在面对族群生死存亡之时,会在契合此文化属性的生存策略上快速取得共识,即便不为大众所理解,也会被执行。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裹挟,一步一步推着向前,呈现出一种固定的轨迹,在更大的范围内,由个体构建的群体也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顺延某种固定的轨迹向前发展。
所有的未卜先知、算无遗策理论上都可以做到,因为有章可寻,见微知著,识别内在驱动力;洞察底层、周期和文明边界,只在于学什么东西、以及在什么方向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