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史到深处

发布日期: 2025-02-04

萨尔浒之战,明军兵分四路,分进而不合击,被后金各个击破,成就了努尔哈赤的金身,读史到此处,难免会有疑惑:明军为什么不能统一调度?

无独有偶,太平天国后期,每一个王带的人马都不足万人,而且互不统属,洪秀全为什么要这样搞? 太平天国兴盛的时候,东王杨秀清节制全军,兵马钱粮都统一调度,令行禁止,除了创业上升期的锐气和清廷前期应对失措的之外,东王高效的资源统一调度的威力起到关键作用,当然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东王日益坐大,大权独揽,以杨秀清为代言人的军功势力崛起。

任何一个运转顺畅的系统中,一旦关键节点发生变迁,当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必然引发系统的重塑。

太平天国的统治机器的设计如果已经得到天下进入治世阶段,其实非常:天王临朝而不理政,东王如同内阁首相,总摄朝政,各王相互牵制,统治机器能够层层传导直至末端,这个组织即便放到现代也是有效的,当时比清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度以及资源应用效率更高。

然而,太平天国仅仅是个地方政权,还处于一种急剧变化的不确定阶段,在不确定性中,生死存亡的威胁才是唯一的核心,一切资源调动优先服从于这个核心,资源调动就意味着利益在滚动变化及分配中,其中的所有人都会被裹挟、红着眼陷入到无休止的争斗中,所以太平天国的整个系统必然扭曲,直至坍塌,天王联合北王等诛杀东王,看上去只是权力斗争,那是表象,系统不稳定,必然会有利益重配。

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惊发现:每次发展到关键时刻都会进行一轮各种各样形式的整风,整风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稳定的系统扭曲,力争让利益的关键支点回归平衡。

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广封诸王,自筹粮响,割地自守,本来集中式统一调度的组织度是进步的,这下又回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兵马和粮响都从自己的地盘筹集,那谁还会去冒险相互救援,谁又能指挥得动彼此,而且更要命的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已经逆转,太平天国并不处于天下承平的治理阶段,甚至不是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而是处于被四面包围的战略防守阶段。

反观清军那边,慈禧给予曾国藩节制江南数省军政大权,统一调度兵马钱粮,以多击少,步步为营。

先为己之不可胜,可胜在己,不可胜在敌,曾公的“结硬寨打呆仗”策略之所以可以成功,全在于对手成全,洪秀全一步一步的在帮助曾公把自己剿灭。

洪秀全当然有其思维逻辑,起兵之时就是东西南北各王相互牵制,各领本部、各逞其能,他只是有路径依赖,东王杨秀清这个天才在发展的过程中搭建了一个更牛逼更适合的系统:土地收归国有,财富皆入圣库,组织包干一切,令行禁止,不得质疑。这个系统把一切都卷入其中,让整个控制区域的一切人员物资如使臂指,它成就了太平天国的兴盛,同时也造成了系统的失衡,还没来得及像另一位伟大的人一样完成思想和组织上的统一,就被剿灭掉了。

或者说,我相信伟人是系统吸取了杨秀清的成功经验以及想好了并且做到了应对方法。

读史到深处,遍体生寒但豁然开朗,继而掩卷长叹。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