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大名利场
发布日期: 2025-01-23
历史上很多改革者推出的法令看着花团锦簇,完美无缺,照顾到了问题的各方面,可实际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人。
如果执行层都是老实本分之人或者机器人,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自古未有靠道德成事者,欲行大事,需要用法家的一套。
那就要加强监管,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在这方面做到极致,不仅大量增加官位,还依靠无孔不入的特务部门锦衣卫。
根源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我华夏就以开始道德代替法制。伦理道德成为了治国的标准,朝廷以《四书》取士,就是要求官员正心诚意,仁民爱物。只有朝中都是这样的官员,一切制度才能完美执行,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然而有可能实现么?在书生眼中,是可以的,圣人不是说人性本善么?这才是堂堂正正的帝王之道。
圣人的话只是理想状态,真实世界却是物欲横流,千年以来的历史早就证明,赤子之心、道德之士不是没有,但这些人都被挂起来,当成全民偶像膜拜了。为什么?因为物以稀为贵,那是人们的理想状态,可能达到的实在凤毛麟角了。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私心私欲的。
成为官员的读书人也不会因为读了几天圣贤书,就真成了圣贤,他们十年苦读的动力,是千钟粟、是颜如玉,而不是挂在嘴上的治国平天下!出身大户的比如王阳明张四维自然可以视钱财如粪土,但大多数读书人,却是要耗尽全家全户的资财,才换得一人金榜题名,全家全族人都将做官当成改变命运的希望,所以就算本人想要洁身自好,是要回报含辛茹苦的爹娘,回报资助的全族亲人的。
事实上,一人得中,立即有人前来出谋划策,如何买田放债,如何玩弄诉讼,如何利用权势作额外收入的资本,还有专门的放债机构经常借钱给穷困的京官,只待后者派任地方官,这些债主就随同上任,除了取回借款之外,还会本外加利,利又成本。
世风如此,人性如此,所以才出一个海瑞出淤泥而不染,买点肉都能上史书,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要下海的,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能把握住一个度,只在合法又似非法之间,取些外快补助官俸的不足的,就算是难得的清官了。
这就是现实也是人性,理想化只存在书本上和书生的嘴里,只要做事,必然是要顺乎人性、以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博弈手段缓缓图之,容不得书生意气。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