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变,大难啊
发布日期: 2025-01-18
改变有多难?
我自己的重生是以生死为代价的,也就是说真切的死亡体验才让我有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才能勉强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这看着简单却是大道的生活方式,人是关注即时快感多过健康的动物,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今天,有几个人做得到最简单的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是说不知道,而是做不到,没有死亡的惊吓,很少有人能作出改变。
最重要的生命健康尚且如此,其他仅仅是飘渺的“变得更好”哪里会形成强大驱动,如果个体在一个领域做出成绩、甚至成为翘楚,过得很舒服,那么哪会有一丁点改变的意愿。
但觉得舒服、没什么改进的空间,恰恰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啊。
事实上,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是认知不够、随波逐流的,极少数是改变世界的人,比如马斯克,他们天生的在追求卓越、厌恶安逸,从基因上来讲,人类习惯被领导,因为尝试新事物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在回顾复盘自己艰难的改变之路,一方面是总结进化的方法论,固化底层逻辑,另一方面则是给生性爱折腾、却不知从何做起的战友一点经验,虽然该走的路一步都少不了,但改变本就不易,多些信心总是好事。
即便是有心改变真到需要执行的时候也非常困难,道理很简单,个体不仅仅是个体,而是社会角色利益相关方,做到现在的位置,背后有家庭、有团队、有上下游的关系,而改变却通常没有确定性,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面却是一片黑暗,转型的成功概率很小,还不知道从何做起,即便是一咬牙踏出去,万一失败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本来就一无所有的折腾容易,已经有了成绩,再想突破那是难上加难,任何理智的人都不难做出选择,这就是进化困境。
可不疯魔,不成佛,没有一点疯狂劲儿,怎么能够有卓越的希望?
改变要有喜欢折腾的天性,不折腾不成活,大多人喜欢安逸,这是勉强不来的,然后就是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爱折腾+危机感是改变的大前提。
前提符合,那么需要完成在领域之间的跳跃,也就是说最好不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跳来跳去,要知道领域行业也是可以沉沦的,而且速度还很快。
近十五年来,我做第一个大的改变是和妻子决定放弃在澳洲的多年积累回国,要知道我们已经初步财富自由,每月光靠租金就可以保证相当质量的生活,加上澳洲天蓝水绿、福利健全,也难怪当时几乎没有人理解我们的决定,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如果已经是七老八十到养老的年龄,我可以考虑留在当地,我们做决定时才28岁,一眼看到死的生活有什么意思?现在那真是无比庆幸当初的选择。
当完职业奶爸重返社会时,隐约感觉中国要发展、要再返巅峰,势必会寻找新的经济引擎,是什么当时并不知道,只是觉得房产肯定离高点不远了,我的专业是资产配置,我的客户包括亚太区的达官贵人,我早已财富自由,可转型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低到尘埃里,这样才会接收到真实的情报和反馈,才能看清未来的走向,15年下半年,16年全年,我找大牛老师请教,找无数各领域朋友沟通,参加各式线下社群,和年轻人混在一起,我刻意淡化自己的过往,人家说“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能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王者还不知道,但至少“万物皆备于我”就是最有效的改变路径,真的就是遍访海内知名士,每位老师都从各自的角度给我最大限度的指导,那段时间确实成长很快、认知拓展也很迅猛,直到听到科技,才意识到国家发展的方向,以及我个人可以投入转型的领域,之后果然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跨阶,虽然还不能说转型成功,但至少是站稳了脚跟。
然后就是21年底开始的这次全职做公益的转型,还在践行中。根据我这一路走来的经验,迈出舒适圈,走进黑暗里,一定会找到光明。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