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我为什么认为好教育是“资源浸泡”?

发布日期: 2024-12-04

到了当下,发展红利被采摘干净后,高学识本身就是资源门槛,所以像我这样野路子起家的人,也清醒的认知到并反复宣传:如果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有传承的名校了。

相比于财阀、军阀,没那么受大众关注但影响力更加深远的就是:学阀。

名校学生找伴侣也倾向于匹配的学历,因为名校本身就代表着文化圈层,有相同的教育、学识、同侪背景,甚至有圈子里的暗号,这是信用背书,资源会迅猛的集中到高校尤其是名校手里。

出身名校的父母深知圈层的重要,在寻找伴侣的时候就开始了从基因、学识、家境、人脉、职业、金钱的竞争,如果说6、70年代的名校生还有很多乡村、小城市出来的,那么到了我们80后比例在降低,一半以上的名校生都是城市居民,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名校的同学,除了勤奋、学识、自身才能的比拼,已经开始了家庭背景的加持,在进入社会后更是有明显的差别。

过去国家在发展,时势使然,个人技能加时势还有很多逆袭的案例,到了90后,名校生城市居民比例进一步加大,当社会变革速度减慢、机会捕捉成本提高时,家境代表的资源集中度就会有极大的威力;00后趋势加强,10后如北京上海的厉害少年就是资源集中而出的自然结果,我们80后开始分层,10后的孩子有了极其明显的差别,名校子弟是一种开挂的表现,普通城市子弟接受不错的、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而乡村里的孩子还是无忧无虑的金色童年,连学都上不起的就不用说了。

很多人都说孩子还那么小,施加那么大的学习压力简直就是不人道、太残忍,还要减负啥的,这是一种认知不足的愚蠢想法,孩子的成长跟基因和环境有关,生在猎人家里从小就会捕杀动物,被毒枭养大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枪支、视人命如草芥,斯巴达的传统是从小就接受战斗训练,根本就没有生理承受这回事。

我有两位红三代朋友,真正的权贵,在日理万机的环境中长大,据他们说根本就不知道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以下生活的存在,从出生起就见的东西以及成长的环境构建了一个人的认知,我说名校的重要性以及名校生的门当户对,背后的核心根基就是:同样层级的人营造的环境。

成长环境就是:资源浸泡

一群名校毕业生在大城市教出来的孩子,如今通过层层选拔又被聚到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同侪圈,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父母双方资源的投注以及同龄人的博弈反馈,十数年后的他们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

我和妻子都是学渣,所以现在看儿子的表现都还挺满意,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可是我们绝对不能有如我们父母所说“快乐童年”的想法,时代变了,快乐跟学习并不冲突,关键是我们营造出什么样的环境,这就是我们从小就带他接触真实社会的原因,并想法设法的融进学霸们的圈层,现在金钱还有点用,用不了多久,就会到了有钱都花不出去的阶段。

资本有一个从产业/金融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说要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也很大概率守不住财富。

新时代下的瑚琏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