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的认知(四)
发布日期: 2024-10-15
人类也是物种,所以基因决定了底层逻辑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的发展就是博弈的过程,博弈本身就包括斗争、妥协、平衡等诸多手段,所以我们看到历史基本就是斗争—发展—平衡,受限于技术手段和生存资源,和平是打出来的,无数的流血牺牲换来足够幸存者生存的资源空间,而技术迭代本质是打破资源界限,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生产力突破造就的物质极度充裕、人类不需要为了换取生存资源而搏命的基础上。
生产力叠加贸易才有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物质繁荣,在经过几次大仗确定了势力范围,并由此衍生出商业秩序为根基的现代文明,“钱”就是这种秩序中的共识(所谓一般等价物),也成了新的衡量生而为人价值的标准,只要能够衡量人生意义,那么事实上就有了某种宗教属性,“钱”上升到了神位,有了神格。
但即便是物质充裕,人类作为物种也有抢占更多资源的天性,抢占就意味着对抗和碰撞,所以战争对抗不可避免。
两次世界大战伤亡惨重,生灵涂炭、血流漂杵会让活着的人警醒吗?
现在政治正确的警惕战争意识是人类的本能吗?
绝不会,和平是可以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带来的,本质上和冷兵器时代的屠城威慑没什么区别。
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
虽然全球在五大善人的核武库联手威慑中不会爆发大规模的热战,但斗争—发展的底层旋律不变,各个有共同想象认同的国家作为国民的利益代表就在尽可能争取更大利益,抢占就会对抗,中美贸易战也就不可避免,一个要谋发展,一个要守住王座,争得就是对于新神“钱”的解释权,要成为被所有国家都认可的世界货币(神性),当世最大的两大善人一定会用尽手段全面对抗。
不能爆发军事战争有两个原因:一是军事实力,在可以做到同归于尽的情况下,差距没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仅是硬件的话,美苏对抗,美国也没如此谨慎,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半岛之战打出了说一不二的国威,说不要跨过三八线,结果被打的灰头土脸,后来对越十七度线说不让过就没敢过,就是这种赫赫军威才是真正的国防力量。
除了军事外在其他所有领域都会斗争,外交、政治、金融、贸易、舆论、文化、科技等,而且斗争早已存在,只不过贸易是经济的核心,才显得如此牵动人心。
中国是大国,有文明历史以来就是巅峰的王者,我们从骨血里就认为巅峰是常态,别的国家也不会觉得我们可以自甘人下,斗是主旋律。
个人也是如此,不进则退,如果出身草根,在温饱线上没有资源可以被抢占,那么可以随波逐流,反正如今的世界可以做到供人衣食无忧;如果是小有身家的中产,那么在时代变迁中只有奔跑才能站在原地;如果已经是进入1%的群体,那么光是守住家业就需要不停的进化以利于斗争,因为资源集中意味着面临抢夺。
如果出身草根还有野望,那么就需要借助时势、科技加上无与伦比的勤奋,才有跨阶成为人上人的可能,注意仅仅是可能,你需要献祭一切给新神“钱”,就像许愿,能不能成不知道,但会有希望,而且成了也是要还愿的。
野望就注定与安逸稳定绝缘,就需要享受斗争、乐于斗争、以斗争为精神食粮,摈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当初刘备腿上长赘肉就痛哭流涕一样,要有稍一安逸就警醒的心态,朝夕孜孜,刻苦自砺,才不会成为被迫随波逐流的群体。
实际上,只要还用钱,就无法逃离,我说了,从二战之后,这就是一个以“钱”为神灵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