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考研还是就业?

发布日期: 2024-09-07

‍‍

这是这两年和年轻人来往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没有之一。

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的问题,我都会针对性的更深入的问很多背景相关的细节,通常回答一个问题,我反而要问更多,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可操作、且靠谱的回答。

但是对考研还是就业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坚决,对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一样(1%的人是去跟着卡脖子行业权威科学家读研),就是:放弃考研,马上实战。

因为我们身处科技、人文、政治叠加的大变革时代,要身处其中,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浪费极其宝贵的、可能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首先需要讲清楚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

意识到这一点无比重要,因为原生家庭及周边环境构建了精神世界的根基。

如果父母是知识领袖,往来尽皆高士,那么口吐华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父母是权杖一方,聚首都是可定百姓福祉的高层,那么胸有丘壑就是最基本的标配;如果父母是商界精英,谈笑皆是产业趋势、资本运作,那么执掌运筹就是轻而易举。

人人都需要历练,“出身”这个因素之所以权重极大,就在于思维系统在耳濡目染中已经搭建完成,所需的就只是实战而练上身的火候。

然后说到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父母一代熏染于集体精神,孜孜于稳定有保障的生活,但国家崛起如此之快,以致于年轻一代必须得自己面对日新月异的时势、自己适应从未有过的变局,父辈的经验不再是济世之方,很多时候反而会成为腾飞的掣肘,所以我们的精神资源完全得靠后天汲取。

成长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县城,有的在三四五线城市,眼见的范围极其有限,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不太有争议的结论:大多人在成长为人的十几年里都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就容易有豪情壮志,也容易觉得自己混得不错,但一旦升学到了大城市,以及互联网高科技的逐渐普及,相当于强行打开了很多人的视野,原来世界如此广大,社会如此复杂,牛人如此之多,这第一轮的冲击就是一把进化剪刀,有的人燃起了斗志,迎难而上,在不断的打击磨砺中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自己,而大多人本来的壮志被现实一下打散,又回到了原来的井底,那里舒适而温暖,而这也是地域城市的区别,一线城市虽然分好多层级,不过毕竟机会足、眼界广,再是井底也可以见到足够辽阔的天空。

出身的不同:有的人在成长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思想体系的架构,有的人却是一片空白,即便后来要破阶而上,也少了十几年光阴。

更无奈的是:出身好的人见识高远,我们认为的勤奋是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得不靠自己,他们从小就自带资源狂飙突进。

这个就是根本了,我们普通人的人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能有什么样的际遇,全靠时代发展给予的历史机遇,而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和发展趋势相合。

那么,除了站在最前沿的、掌握核心专利的硬科技领域,绝大多数高校里传授的是落后与时代的知识,考研就是在错过属于年轻人的大时代。

那么草根的机会在哪里?

马云曾经说过:“拿着望远镜都不知道敌人在哪里?”

感谢这个草长莺飞的时代,万物生机勃勃,虽然现在的霸主们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几乎寸草不生,但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其他维度有充足的机会,现在的大佬们也在焦虑,也在如狮王一般战战兢兢的维护着自己的领地,但如果侵犯的不是他们熟知的物种呢?

我说“运气>时势>出身>个人技能”,草根的胜算就在时势+个人技能,时势=政策+科技+人性,我们要紧追政策趋势,研究科技进展,钻研人性迎合消费升级,这些才是可能逆袭的机会,而抓住机会就需要运气+技能。

怎样野蛮成长?

到炼丹炉里淬炼。

我们说放眼望去牛人很多,这是对的,但也是互联网和媒体放大了他们的曝光度,我们每天所见所闻都是一堆牛人的故事,这正说明了世界就是围绕这些折腾的牛人们在转,真实的情况是牛人并不多,每年呼泱泱涌出无数竞争者,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回归原本的井底,第一关留下的是少数,再经历一些实实在在的打击,又会打回去一批,留下的更是少数,炼丹炉里煎熬难,有大量的被炼成渣,只要熬下来就是精品。

真实的世界就是炼丹炉,牛人的同侪圈也是炼丹炉,第一选择是果断进入,这个相对容易些,第二选择就是苦熬,熬得下来不成渣才有进阶的可能,因为实战当中的煎熬可以促人成长,往往也伴随着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