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不断突破
发布日期: 2024-09-04
每一个人都带着成长的印记,父母的传承,出生地的风土,每一餐饮食,接受的教育,读过的书,以及每一个出现在生命中的人产生的影响,还有其他繁杂的知道和不知道的因素,综合融就了活生生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但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也会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比方说老乡,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称为出身+经历+教育的结合,从言行举止可以反向推断出以上因素的大略概况,这构成了我们社交的基础。
两个陌生人首先需要一个共同点作为切入,通常会从出生地开始,老乡总会自带一丝亲切;再就是教育背景,喜欢读的书,对某一话题的认知,都有可能在瞬间相谈甚欢亦或者一言不合。
其实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起到的作用很小,更多的是成长为现在的自己背后多种文化的碰撞,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豪迈,吴越多温柔,父母关系和谐孩子则会表现的更包容,教育良好则视野开阔、举止得体,每一个环节因素都是一种文明的产物,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意识形态,生而为人,感性是绝对的,而所谓理性,却是相对的。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通常的生存规律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就会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这就是风俗,风俗的来历是不是符合科学,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它已经在每一个生存在其中的个体烙上终生的印记,然后成长的过程中在出身的基础上继续吸收、融合,最终达到怎样的高度则取决于机遇。
大多人都是在父母家乡呆到上大学才有机会接触新的环境,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身的文化和另一种或多种文化产生接触,遇上什么样的文化、遇上的先后顺序、自身的融合或抵触情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全新的教育方式,来自全国自带文化的同学,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雕塑全新的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在信息时代,没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注意足够二字,因为世界变化太快,成长速度和世界的变化速度保持同步才能不落伍,,并不能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就好像投资一样,你的收益并不是数字上的,而是必须得跑赢通胀才算数。
我的修行正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说一位大善人的幼子,爱智求真,立志求道,要学习菩萨德行,受文殊指点,一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对象不分老幼、不论尊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弥勒、观音、文殊、普贤等极尊贵的菩萨,也有村妇、教师、医生等凡夫俗子,童子一路参悟,有慈悲、有忠诚、有节义、有执着,最终证悟大道,成就菩提,这是一条向所有人学习的修行路径。
我生于文殊道场,在少时受华严大德点化“一生唯五十三参足矣”,冥冥之中自有造化,这是我的福气,一路走来,不管身在何地,总是在躬行履践,向所有的人学习,一边行一边参悟,与外界的每一次接触都是信息的互换,只有内化并切实的有了行动才可以算是自己的东西,经时光之洗练,才有变为智慧的可能,修行之途就是体悟人生之路。
童子立下大愿,行一百一十国,以凡胎成菩提心,虽不如四大菩萨以及其他诸佛声名卓著,确是踏实精进、修得果位的大德,我想法师当初传我教义,舍了《心经》《大悲咒》等耳熟能详的大作,转而传授颇为小众的《五十三参》,应该是看出我资质平常,最该放下妄念,谦逊为怀,凡有助于我皆为我师,如此步步修行、步步寸进,才是正途。
如此近三十年年,我很令法师欣慰的做的不错,倒不是德行出众,实在是得益于蠢笨,没奈何只能是以“万物皆备于我”的准则来行事,竟然暗合教义,可见一位睿智的导师和一条符合人性的心法对于整个人生,是何等的重要。
华严正统与禅宗最大的区别在于渐进和顿悟,华严教义在于勤奋修行,如胡适先生所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戒除“贪嗔痴”,舍弃急功好利的妄念,而勇猛精进本就是佛家用语,禅宗始于慧能,他自己根骨奇佳,悟性天成,旨在顿悟成道,不必苦行穷经,另一门同源的净土宗也说颂佛也只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足以往生极乐净土,在文化和认知程度不高的古代,这正容易普及和迎合了大众一蹴而就的心理,所以五百年间大行其道,成了民间广为流行的精神寄托,对于我这种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来说,明显顿悟的路子不适合我,进而庆幸有华严的熏陶,没有落于速成的妄念,一心一意的、心无旁骛的步步生莲。
阳明先生少时即立”成圣贤“的大志,其后付诸行动一生求索,沉溺于词章、出入佛老,还亲往居庸关实地考察边关民情,深研朱子理学,”守仁格竹“七日七夜,后招陷害,在贵州龙场几经生死,后干脆在为自己做的石棺中参悟,最终悟得”心外无物“,此后平乱剿匪,讲学授徒,临终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终成”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完人,不经磨难历练,从立志开始,可有立地圣贤的可能?!没有每一个祖师参访过的老师、大儒、僧道、高官、奸臣、土著、巨匪,又如何有传世的”知行合一“?!
而在现实中,向人求教印证,尤其是如善知识般的牛人,并不是一有疑惑就贸然请教,应该是深入践行、反复求索而不可得的关键窍门,这个时候会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实践中累积足够的领悟、经验,往往只需高人的一句话或稍加指点,就能打通关节,瞬间有融会贯通的感觉,而很多时候的提问不过是未经行动的偷懒。
在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点寸步前行的耐心。
在国清寺里有联云: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需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莫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唐贞观年间,相传为文殊、普贤化身的寒山、拾得参的机锋,我为世俗人,学不得唾面自干的气度,却自比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此处,却可仿效祖师知行合一,不怕蠢笨、不惧犯错、不理人言、不怵欲望,只埋首前行,踏实做事,过得十年,你且再看。
从这个角度看,成长也可以定义为:不同文化在自己身上的融合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是一条铁律,多样性的生态链就生机勃勃,趋于单一的则趋于寂灭,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不同的思想文化总是能焕发出大的和谐与进步,盛唐繁荣,长安是世界中心就是因为可容一切;现代的美国为全球霸主,也是因为汇聚全世界的文化;大城市虽然有诸多的拥堵、污染,但依然具有无以伦比的吸引力,因为多样性代表着无限可能,对个人来讲也是一样,身具多种思想、多样文化,就能在未来创造无限可能性,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我们,这并不是一个很难明白的选择,放开心胸、拥抱多样;放弃高傲,保持谦逊,那么即便是在智能时代,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