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多谋善断

发布日期: 2024-08-28

国人家喻户晓的三国是演义版,所以尊刘贬曹,诸葛亮被誉为智几近妖,千百年来被捧上神坛,当然真相就是孙刘固然一世豪雄,但还远不能和曹公比肩,连带着曹公麾下谋臣名将也不为大众所知。

这世上很多真相和美,是需要付出很多甚至需要训练才能获得,而独立思辨就是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撇开立场喜欢不同阵营的人,虽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毕竟是情感动物,但抑制情感正是成事的第一步。比如我曾长时间受传统影响加上同乡之情而长时间喜欢关二爷,但随着读书渐多、年岁渐长慢慢了解到关二爷虽然确实是猛将,但后来的神化无非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个转变在情感上并不好受,不过是要任性还是理智,是成长的必需。

我们要努力做到,即便很喜欢,也要保持独立的、不受情感左右的思考。

我最钦佩也从年少就切实仿效的是郭嘉和贾诩,作为顶级谋士,能在中国千年历史中星光闪耀,足见其水准,这两位在人生关键的选择上给了我太深远的影响和指导。

郭嘉舍弃当时名重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绍,是这么说的:“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这段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我们一句一句的看,”智者审于量主“,就是说选择、尤其是一生抉择的大事,决不可头昏盲目,因为只有登上好舞台,才可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时隔两千多年,我们仍然惊叹于其惊才绝艳,就是得益于其明智的选择。再看他舍弃当时大多人趋之若鹜的袁绍给出的理由,那真是一针见血、入骨三分,说他徒有其表,想学周公吐哺,却不得其神,”多端寡要“是总不能做最重要的事,浪费生命,”好谋无决“是想得多、决断少,不要说争霸天下,这样的人我们现实中遇上不也是能被气死吗?事实上,袁绍麾下田丰、沮授都是毁于他这种性格,与改投曹公的郭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后人读来也是扼腕叹息。

再说贾诩,陈寿评:“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可以说这是我自己一直努力的纲领性方向。贾诩在给张绣做谋士期间,曾辅助其两次击败强大的曹操,一次是张绣献宛城,但曹公好色收张绣叔母入后宫,还拉拢其心腹爱将胡车儿,导致张绣在羞恼之下夜袭,差点要了曹公老命,使其损失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第二次是曹公急攻宛城不下退兵,张绣追击,贾诩劝阻却不听,果然中了埋伏败退,丢盔弃甲回来贾诩却又力劝整兵追击,果然大胜,张绣万分迷惑,贾诩解释说:“曹公乃当世用兵大家,自行退兵必然会殿后防追兵,你虽然勇猛,却也不是曹公对手,所以不宜追击;既已败退,必然放松警惕,再次追击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以可胜”,张绣叹服,对贾诩是言听计从,也让其在乱世中得以保存实力。

后来官渡之战曹袁争锋,总体来说是曹操处于绝对劣势,当时双方都派使者说降张绣,张绣犹豫不决,但还是偏向于袁绍,毕竟四世三公而且占据绝对优势,可贾诩当即命人斩了袁绍使者,不给张绣退路,只能降曹,要知道张绣差点袭杀曹操,令其儿子侄儿爱将丧生,那可是有深仇大恨啊,贾诩是这么解释的:“袁曹争锋,袁绍势大,我们这点实力只可能是锦上添花,多点不多少点不少,可降曹就不一样了,雪中送炭可搏大功,至于前仇,曹公志在天下,绝不会计较”,果然张绣降曹后被曹公大喜过望,授勋封功,而贾诩到了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

曹公统一北方后拿下荆州,贾诩劝谏应先治理百姓,消化所得,曹公忍不住一统天下的诱惑以致赤壁大败,有生之年再没统一的可能;后来曹公征西凉,贾诩献计离间韩遂马超功成;曹公晚年立储不定,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前事”令曹公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曹丕曹植夺嫡期间,贾诩赠言曹丕:“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么多年,这句也是我自己砥砺自身的警句。

贾诩位列三公,享年77岁,善终。

仔细分析贾诩公的跃迁之路,都是在关键时期做对了选择,汉末天下大乱,其审时度势,揣度人心真是登峰造极,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就是迷茫中不知如何选择吗?

学习贾诩的思维逻辑,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我们做选择、尤其是人生决断时,也是同样的道理,选的是可以更长远发展、且收获具有大概率复利效应的方向或者领域,就像郭嘉取曹公舍袁绍、贾诩更是每次都能以最佳姿态登上更大舞台,还有诸葛亮舍刘表、孙权、曹操,最终选择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却有英雄之姿的刘备,总是要给自己更广阔的未来,眼下的利益并不是智者所看重的。

大到国家地域,再到领域行业,企业组织,小到个体选择,都是一样的逻辑,现实中有多少人却只能看到尺寸范围、死守着一点点蝇头小利,放弃了有无数可能性的将来啊。

王安石填过一首小词《浪淘沙令》,道破古今兴亡事,不由得感慨,历史湮没了多少怀才不遇的英雄啊。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个人有才华固然很重要,但都不如作对选择,田丰的才华谋略就不如郭嘉吗?诸葛瑾再不如弟弟,也是伯仲之间吧;吕布麾下的高顺,如果放到曹公手里,该迸发出怎样夺目的光彩?干得好不如选得好,可事到临头能选对的少之又少,那个年代很多时候还跟人生际遇、家族出身有关,可如今的商业时代,大多人究其根源还是放不下眼前利益。

永远都要谨记:寻找可以迸发无限可能性的机会,那才是未来。

然而,细细想来,不确定是与人性相悖的吧,能有突破谈何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