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如何训脑?

发布日期: 2024-08-24

英文中’you are what you say’是很有道理的,每次说话,其实是对大脑发出自我暗示的信息。。。我们每天收集回来的信息,都不断塑造我们的大脑,朋友圈、读的书等都在将你潜移默化。。“

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至今也没什么突破性进展,我对目前所有的研究成果持”慎思之、笃行之“的态度,到底合适或是不合适,那得经过我亲身至少一年以上的验证,并随时接受攻伐式思辨的洗礼,直到现在暂时只有两点可以站住脚:

1、大脑把控是有可行的方法论的

2、大脑是可能被反向塑造的,也就是大哥朋友圈那段话的意思

大脑把控目前最有效的是记录反省日志,其间效果惊人,而大脑有可能被反向塑造是近十年修习瑜伽得出的结论。

”Yoga“的本意是”连接“,整个瑜伽简单点理解就是一套身心合一的修习法门,它的理论根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通过不间断的体位修习来作用于大脑相对应的反应区,进而达到调适身心的效果。

大脑属于身体的一部分,就会有和身体其他部分一样的共性,需要高质量的营养,物质的和精神的。

大脑每天会消耗掉输入热量的20%以上,所以健康、均衡、丰富的营养是必须的,垃圾食品、高油、高油、高脂会让大脑迟钝,降低运行效率,而每天所接触的所有信息都会在精神上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也遵循复利效应,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会有爆发的那个节点。

当意识到大脑是可能被反向塑造的,现实中好多事情都豁然开朗。

大行其道的成功学就是利用这一点最直观的典型,激动人心的案例、振奋精神的话语,都在客观上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需要警惕的是很多成功学为了追逐商业的利益,很多事例虚构夸张、经不起推敲,跟严谨更是扯不上关系,过度的夸张会把大脑塑造成一个不切实际的幻境。

还有人类的信仰,狭义上的宗教,信徒们通过诵经、念咒、祈祷等一系列或明或暗的自我引导来巩固大脑关于这一块的反应度,时间一长自然就牢不可破,也是我们常说的虔诚;广义上的信仰包括人类对一切外物、理念的执着,遵循的原理都是这一条,相同、相似信息不断的输入刺激,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all about pressure and time“,累积到一定层度,大脑就被反向塑造,由此可知,人生不过就是想这样大大小小的塑造叠加而成,所以”活出自己希望的样子“也不过就是以自己的希望为目标,然后把控和希望有关的输入。

事实证明所有有效的规划路径都是和这点原理相通的,目标越清晰越好,过程越可以量化越好,执行越一丝不苟越好,物质方面的目标这三条都相对容易达成,比方说学习某项知识、赚钱等,而精神方面就不容易达成,首先目标就相对模糊,进而过程就没法量化,比方说希望意志坚强,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坚强?只能是找个参照路径,某个大牛就是因为某些经历变得坚强,我们可以仿效,在执行上一丝不苟,比如我自己想要精神平和,就一丝不苟的修习瑜伽;想要把控大脑,就像曾国藩一样记录反省日志,我自己知道精神方面的巨大进益,却无法向外人描述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变化,必须得亲自打熬经历。

事实上很多伟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参照前贤的方法,阳明先生年轻时曾”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还仿效朱熹格物留下”守仁格竹“的典故;曾国藩仿效倭仁;毛泽东”余于近人独服曾文公“,蒋首领仿效阳明更是到了事无巨细一一遵从的地步。

今天的主题就是”大脑是可能被反向塑造的“,再此不妨以此再次扩散衍生,人生也是可能被反向塑造的,当然涉及人生要复杂千万倍,因为会涉及其他亿万个体和运气这个不可控却很重要的妖精,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到不留遗憾,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要接受的信息,物质上一丝不苟的执行可量化的目标,在精神上一丝不苟的仿效目标偶像,把自己投置于向希望目标戮力前行的环境中,打磨自我,剩下的交给时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