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发布日期: 2024-08-08
想要有迅猛的进化成长,本质就是要不断的拓展认知边界,把大脑置于极高密度、极高质量的信息源中,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壮游、见高人。
所以为了自身的成长,时间和注意力的投向要有相当的比例在读好书以及见高人上,营造精英云集、竞争激烈的同侪圈,高质量信息带来的巨大压力会形成有益大脑存储信息内化的环境。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碗营养丰富的鸡汤,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层,真正要喝到需要主动营造高质量信息的场景,让大脑在其中自然淬炼,就像《神雕侠侣》中的寒玉床,睡在上面的人在睡梦中也运功抵挡寒气,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功力增长是别人的好多倍。
读书需要实践,一个理论是不是有效,要和真实世界博弈,去伪存精,而在与领域精英交流或者待人接物中,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常常有对某句经典豁然开朗的明悟,也会为自己能与先贤心意相通而欣喜,像这样的融会贯通多了,自然就多了立身做人的通透。
我每天会批量处理不同事务,在行中悟真知,在事上磨心性,这样会反向锻炼对时间精力的管理,不同的事务也会提升融会贯通的概率,动态行动中带着问题吸收精华总是更加高效些。有足够输入的储备,在历练中内化,这就是野蛮成长的全数逻辑。
做人就是要在心胸气度上戮力打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站的更高些,看的更远些。
这句是属于“道”层面的认知,宇宙中一定存在某种运行法则,就是作为个体所能追求的至高境界,超脱人类语言文字所能定义的范畴,就像老子说的“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佛家的证菩提,儒家的成圣贤,都是对最高境界的殊途同归,不同的修行之路,相同的人生顶峰,每晋一阶便是一重新的天地,而成长,便是在历练中攀爬,在新天地中欣喜。
“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来源于《庆余年》,原著比剧集好太多,07、08年是我人生的大坎,《庆余年》在那个渡劫的阶段和我基本融为一体,范闲一路升级打怪,陈萍萍告诫他:“不要执着于当下的局面,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我在瞬间便如醍醐灌顶一般,就此写进大脑、并成为人生信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若是能拥有俯瞰的视角,则世事尽如只掌,脉络清晰自然进退有度,要有这种举重若轻的境界,必先脱离羁绊,缠绕心神的越少,则越能直抓本质,游刃有余。
商业世界中最能衡量境界高低的财富为例,分挣钱、赚钱、来钱三重境界。
最初一无所有,只能拿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自以为有用的知识来换取财富,筹码有限,所以主动定价权也有限,只能是苦熬加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个阶段的顶峰财富值理论上也可以达到很高,比方说打工皇帝唐骏、传奇CEO杰克韦尔奇、七星级产品经理张小龙等,但只要是必须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就是挣钱,总有天花板在。
而赚钱在于驾驭金钱来让钱自己生钱,因为金钱是最贴近人性的东西,所以但凡是投资宗师,也都是人性大师、哲学大家,像索罗斯、查理芒格、巴菲特、吉姆罗杰斯等,投资就是与人性的对抗、妥协、平衡之路,什么时候可以超脱人性,则趋于大成,但人终究是凡夫俗子,人性是写在基因里的,所以赚钱也是有顶的。
最后一重境界是来钱,或者说“钱来”更加合适,脱离金钱的概念,做一件符合更多人利益的事,为大众谋福祉,能改变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则更成功,这个时候是金钱追着跑,就像苹果、腾讯、阿里、谷歌等伟大的公司,一定是汇聚最顶尖的人才来共利于同一个价值取向,带上万千拥趸的愿景开创出更广阔的天地。
再上一层来看,古往今来的帝王哪个不是顺应大势,成为代表更多利益的天选之子?虽然动机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抱负,但做的事客观上就是符合大众的利益,“救百姓于水火”,毛主席年轻时曾短时间花光一大笔大洋,然后说已经知道花巨款的感觉,此后再没想过钱的事,最终却是偌大的新中国。
不妨再上一层,传承千年的几大宗教,之所以比政权更绵延持久,影响巨大,就是因为直击人类最底层的精神需求,成为穿越时空的灵魂寄托,甚至“灵魂”本身就是宗教意味浓厚的想象体,而这个想象体却是大多民众都认可的美妙存在。
什么是上帝视角?
就是像上帝一样看得到亿万大众的需求。
不停的让自己站高看远,不停的追问什么是更高,如此便能永怀谦卑,不停攀升。
所以至高境界,“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