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机会成本

发布日期: 2024-07-31

所有生物的核心利益是生存。

做决策时,“机会成本”应该是庙算的准则,利益就是人性,“机会成本”就是在复杂境况中一条简洁有效的主线。

经济学是社会运行的底层规律之一,就是因为它是研究利益的学问,遵循经济逻辑做事就比较顺畅,反之则阻碍重重。只不过人性复杂,经济学还不足以解释人类社会所有的运行规律,即便如此,仅这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就足够我们在个人成长上突飞猛进了。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这绝对是每个人都应该印入骨髓的理念,因为这个概念形成的认知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时间是唯一公平的东西,所以每个人的时间就是绝对限制,用在读书就不能玩游戏,用在锻炼就不能躺着,而针对时间统筹发展出来的时间管理法就是人类降低机会成本的成果。有的事务可以同时做,比方说边锻炼边听音乐或者看电影,但绝大多数事情尤其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训练,是需要专注专一的,一心二用就只会诸事不成。

时间的投向就形成机会成本。

当我们把“机会成本”的理念变成思维逻辑的一部分,在“进化为乐”的价值引领下,就会把有限的时间投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上,比方说当你有玩乐的冲动时,就会计算机会成本,把时间投在读书或锻炼这些对成长有助益的事上;当面对美味但高热量食品诱惑时,就会计算需要多花时间在锻炼上,总之,当机会成本变成自然而然的认知思维时,会在瞬间做出相对更有利的选择。

同样的道理,持什么价值观的人,可以从行事作风中反向判断出来。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在外人眼中,就是赤裸裸的价值体现,我们的实际行动比说的天花乱坠更真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系列开篇就强调“不要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一张嘴定乾坤,一举手知身价”,如果你在困惑迷茫找不到出路,那一定是你的言行举止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了不值得被关注的价值。

我自己当初在半小时就决定放弃所有积累回国,是因为还不足30岁,在奠定财务基础的情况下,不想在澳洲过一眼可以看到死的、所谓岁月静好的生活,还想趁着年轻干一些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而很明显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要远远好于澳洲,所以我和妻子放弃了确定的安逸,选择了不确定的挑战,把未来至少30年的成长放在了中国。回国后妻子分娩,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做出了在家陪妻子儿子的决定,这也是机会成本,陪伴妻子一起度过初为人父母的兵荒马乱,看着儿子慢慢成长,家庭、丈夫、父亲的责任要远远高过那三年可能做出的成绩,事实上职业奶爸的三年是我平生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没有之一。

我们经常会在公众场所看见发生争吵的人以及蜂拥而上看热闹的群众,他们既然愿意花费时间在这些事情上,那就说明与人争吵或是看人争吵就是自己的价值;不要以为这只是大叔大妈的行为,在网上因为某个意见跟人争论甚至对骂的情况,而打字或是写贴要比面对面对骂花的时间更多,想想有多少人每天在手机上荒废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上,花费越多说明自己的价值越低。

商界大佬会跟人因为碰撞或是一盒快餐而争吵吗?高净值人群与其说是普遍修养更好,倒不如说是他们的时间更值钱,他们的机会成本更高,一切让自己的时间掉价的事都是要极力规避的,所以我们看到越是层次高、越是厉害的人就越勤奋,首先他们享受自己价值放大的感觉,再者,“比你厉害的人比你更勤奋”除了鸡汤属性外,核心就在“机会成本”上。

这个时候,时间记录会展示出来巨大的威力,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太多无聊又无意义的事上耗费本可以有更大用处的时间和精力,我不知道但一定是在某个环节损伤了个人形象和社交关系,人生的成长本质上是不断发现自己是傻逼的过程。

我们自己的认知思维决定着我们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了我们的言行举止,而我们的言行举止则体现出自身在外界的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