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修自己
发布日期: 2024-07-20
至高境界在不同宗派有不同的定义法,老子说是“道”,孔子说“无矩”,佛祖说“涅槃”,瑜伽说“三摩地”,再延展到各行各业,到了极致其实都是相似的境界,殊途而同归。
“上善若水”,“君子不器”,“兵无常势”,这些统统都是高境界其中一种外在表现。
修行入门,拜师敬茶的时候,一般上师或师父都会说一句凝结一生智慧的话,平白如水,却是需要足够的历练才能逐渐明悟,比如《一代宗师》里陈华顺传叶问时说:“一条腰带一口气”,叶问的整个人生华章就围绕这句话铺陈开来。
我当初入门时,上师传《华严经·入法界品》童子五十三参,给我的修行一句话是:“不假于物”,上师当时的解释直白到了我没有任何感觉,说:“修自己”。
眨眼近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穿梭阶层、有了在各个领域行业摸爬滚打的经历,也看过了世间风情与人世险恶,每一层经历对“不假于物”都会多一份深刻的领悟,这平实的四个字蕴含着人间至理。
刚修习静坐的时候,年少心性不免跳脱,在庙里、在殿上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宝相庄严、佛号阵阵,身心自然肃穆,上师说回归尘世不妨默念“文殊心咒”,什么时候不需要外在环境辅助,心里默念就能入定就算是有小成,什么时候连心咒也不需要就能随时入定才是真功夫。
现在我明白,“不假于物”本身就是修行的过程,从依赖于外物、依赖于环境,随着修为渐深一点点舍弃,最后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大自在。在肃穆的大殿上才能入静,到听着心咒入静、到捏着念珠、到随时随地只需要安静就能入定,到最后不拘何时何地何种境况都能入定,修行三十余年,我依然达不到任何境况都能入定,但却可以随时让心境平复,离于偏执。还不能完全“不假外物”,却已经在路上。
杨过随大雕寻得独孤求败剑冢,“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最终“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金庸老爷子描述的非常清楚,锋芒毕露到大道至简到返璞归真,这就是依托于物到不假于物的修习之路。
成长有关键的两个因素:导师和对手。
人的境界提升无非在于见识足够,导师境界高、悉心指引相当于高维提携,会少走很多弯路,但从个人修为来说,历练足够才当得起导师的指点,否则就有拔苗助长的危险。很多成功的长辈却养育出不争气的二代,就是因为底蕴不足、强行拔高,会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隐患。
现代社会信用的价值越来越凸显,一个人需要苦修到有了足够信用才能获得导师的青睐,也必定是历经艰难才懂得珍惜。
自修积累,得到贵人相助,有对手砥砺修行,到最终成正果,就是:得---舍---大得---空。
借势可以,却需要智慧、认知和学识来驾驭,运用得当可成事,不足驾驭则会遭到反噬。很多在大公司、大平台干的顺风顺水的人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把平台的光环当作自己的能力,以致于“假于物而不可拔”,最终迷失自我。
修行之路不可懈怠,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足依仗的第一序列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