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越过思想的额头,行动高于一切
发布日期: 2024-06-15
我自己因为资质愚钝,不得已走了莽闯瞎干的路子,反正就是这一身粗皮糙肉,波折、捶打煎熬自然是少不了的,事实上,只要死不了(好多次确实挣扎在死亡边缘)就会反向锻造出极其敏锐的对生存的直觉。
马上行动—>被现实干翻—>总结学习调整—>继续干—>继续被干翻,如此反复。
所以我的陪练兼导师是真实的社会,阅读只是更偏向于嗜好的辅助性工具,就像毛主席说:在绿林大学里学了点真东西。而我,是社会为主、学术为辅的综合淬炼,成了现在还算有点心得的样子。
对我来说,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基本的准则,好处是通达权变,做事以解决问题为主;短处是离学术比较远,民科气太浓。
我社会关系的构建,是以共同的价值观为纽带,以项目为导向实战,我信奉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在实战中打磨战斗力,练兵最好的办法就是上战场,不见血火不成强兵,也不会有“与子同袍”的关系。
一般来讲,学习成长有不同的阶段,一开始可以广博,目的在于筛选自己的真是兴趣或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比方说越年轻越要多读书,或者像我这样趁年轻多经历,借此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到找准自己的优势领域后,要专精,即便是因为天赋做不到一个领域世界顶级水准,也要在两到三个领域做到前25%的水平。比方说一开始读书破万卷,提纲挈领广泛涉猎,慢慢要读书破万遍,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万遍呢?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常读常新,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领悟,尤其是阅历渐丰后,往往会有融会贯通的思想突破。
想要成长归根结底还得靠内在驱动,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做:“箭头不快、累死箭杆”,就是说自己不努力,再多的外在条件作用也很有限,但凡成就功业的人都是自带使命的,念念不忘的就是自己的理想,真正的伟人不是教出来的,永远都是自己生长而成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任何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都不是被动接受可以达成良好效果的,而一定是在实战中自我培养、自我成长。
学习读书学来的知识,即便是严谨的数学、物理等也仅仅是停留在大脑中的一段信息,距离落到实处产生价值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这就是为什么会说“道理知道那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没有实践的知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已,所以我自己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学习,也更喜欢跟实战老兵交流互动,他们总是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教会你最宝贵的认知。比如林帅惯用的就是带问题来针对性的学习,利用卡片记录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智慧精华,然后在实操中尝试总结改进,自身也在一次次的问题解决中提到提升。
所谓强兵,就是在历经大战中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气质,“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这些军容都是在血火中打磨出来的,而不是靠理论讲出来的。带兵、带团队靠的是价值观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知识,读一百本书也不如实实在在的打一场仗对与练上身收获更大,唯有见过战场,才能获知理论之外、更重要的东西。
这个世界不确定性日趋明显,大家其实都在试错,尤其是敢于冒险的创业者、企业家,都是在尽可能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撞运气,这就给了马上行动足够的纵横空间,唯有实践才能炼出“真经”来的。而现实的社会,却是高谈阔论的人多,弯腰做事的人少,这也给大多人以机会,谁能马上行动并可以持续行动,谁就能掌握更多优势,占取更多资源,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一条心法一以贯之,教育也是同样的逻辑。父母自己知行合一,就会把“行动”种进孩子的骨血自然生长,并营造同侪圈,帮助孩子增长见识,快速找到自己的兴趣,尽可能早的感受到使命召唤,如此,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形成正向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