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
发布日期: 2024-03-12
世界正在分裂,或者说从未相容过,精英和大众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身为老百姓,需要有自悟自救自强的觉悟,不能指望救世主,也不能抱有不切实际幻想。
我来引述几段名句,说的实在是太精彩以及透彻,全然不顾大众脆弱的神经。
王尔德在《自深深处》这样说:“我以为虚荣是一种给年轻人佩戴的雅致的花朵;至于说铺张浪费嘛,在我自己的阶层里,并不见勤俭节约的美德。”
在戏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里说:“我们都在臭水沟里呆着,不过我们中有些人正抬头瞧着头顶上的星星。”
王尔德对情人道格拉斯真正不满的是:“我那时没想到,你会带有最大的恶——浮浅。”
看到没?最大的恶是“肤浅”。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里:“我同情一切,就是不同情疾苦……我不能同情疾苦。那实在太丑恶、太可怕、太悲惨。那种赶时髦的同情疾苦有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味道。人的感情应当倾注在生活的色彩、生活的美、生活的乐趣之中,生活的伤疤少碰为妙。”
这就是世间真实,当所谓的精英分子见到人间疾苦,下意识的反应并不是同情,而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办法把“疾苦”隔绝在自己的世界之外,要永远记住一点:人的同情心只作用于和自己相近境况、相近价值、相近文化标识的人身上。
刘慈欣有个短篇小说叫《赡养人类》,某个高级生命的星球,人们由于掌握知识资源的多寡,阶级分化到无法推翻的境地,最后科技发达到有钱人出生后不需要学习,只要接受机器往大脑输入知识即可,因而知识成为商品,在自由市场中最终形成极端的寡头,只余下一个家族拥有星球,其余人连呼吸空气都要花费,穷人需要以家庭成员的生命和器官去换,后来这些人在星球主人的“慈悲”劝说下,集体迁徙到地球。因为贫富差距,外星球人要消灭贫富,以财产标准为衡量。于是地球的富豪不得不给穷人发钱,但有三个穷人不肯接受。外星球人的衡量底线是最穷的那个人,因此富豪们不得不买杀手去杀了不肯接受财富的三个穷人。
刘慈欣的故事总是饱含深刻的寓意,如今的世界现实却也是赤裸裸的分化。
比如上名校,竞争已经是最后一步了,能抵达名校门口的本身就是中高级的群体,教育的军备竞赛关键在于父母,所以从联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家世、背景、基因、备孕、营养、胎教,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从幼儿园开始?晚了。
北上广杭还有南京(深圳的教育是短板)有几所盘根错节、圈层深厚的幼儿园,基本只收规则制定者家的孩子,新钱崛起,有一些好的、针对高净值群体的幼儿园,每年也得5-10万。到小学最好的也是那几所,且都是公立,所以有学区的概念,学区房暴涨,私立学校主要筛选的就是家长背景,往后初中、高中、名校,步步攀登。
知识从诞生起,就是阶层的门槛。
如今已经是人类史上门槛最低的好时代了,但从国内到国外,依然存在由认知、经济、财富、人脉共同构建的圈层门槛。中国的高考是上升的通道,过去二十年成就了一代高校毕业的群体,这种一代人共同跨阶的机会,人类史上也并不多见。最受益的这代人也最看重教育,所以都玩命的在教育上投入,形成极其惨烈的军备竞赛,并无限拔高准入门槛。
我为客户打理资产,可不仅仅是收益,更是投社区和圈层经营,买一个豪宅,为下一代做铺垫。纽约的家长为了好学校、好教育拼命挣扎,不管是是曼哈顿还是布鲁克林,无论是中产还是富豪阶层,都在拼名校,越是富人区比如上东,竞争越惨烈,拼资本,拼人脉,拼人望,还要拼背景和捐款。
在这个芸芸众生组成的世界里,此刻想起了《笑傲江湖》里的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知识和其他资源竖起的壁垒,决定社会秩序和规则的眼界认知、思维能力和人脉关系,被锁定在很小的圈子之间。
这年头确实有为数不少的没去学校、但凭借自我学习获得丰富知识、并闯荡成功的人,但真相是这样的人依然是凤毛麟角,且主要的原因是史诗级的国家红利,但低垂的果实已经被采摘干净。
我们这一代还可以拼自己,但正在临近的是世界悄然迈进拼爹的时代,自己不行,下一代更不行,于是子子孙孙会被固化在一个阶层。
我自己跌跌冲冲在世间闯荡的时候,还是一个尚没有树立壁垒的好时代,感谢时代赐予的好运气。我们这代中间那些天纵奇才,拥有知识还有勇气但没有文凭的创业者,在草长莺飞中崛起,而这样的机会,在任何阶层已经固化、天花板层层叠叠的世界里都已经寥寥无几。
现在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借助当下最后一波复兴的机会,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二十一世纪正在发生的,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