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思考

发布日期: 2024-03-09

过去一年以来,找到使命,之后找很多不同领域的师长、朋友交流请教,有国企、央企、大机构的大哥、体制内的师长、和大修行场的大成就者,还有各专业背景的同龄人,沟通过程中不免会讲出关于公益思考沉淀的东西,居然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层面的压力测试,有探讨、有指点、也有指责,我很受益。

想到当初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第一时间讲学,就是要与外界形成交互,也是对自己领悟的一个压力测试,思辨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师长提点的都是人生智慧层面的东西,是他们几十年的经验结晶,其实也没有逻辑缜密的推导,只是在某个关键点点评一下,并举一些实例,所以听来很朴实、也很直白,有很强的代入感。而同龄人很明显的更“科学”,论点、论据,层层推进、逻辑清晰,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且不易更改,只是对于人性和一些暗系统、隐知识非常迟钝。

师长有些世事洞明的通透,也透露着一丝对世事迅速更迭的茫然,总体来讲是很务实的;同龄人则有逻辑自洽但泾渭分明的价值体系,包容、开放,愿意接受不同意见,但必须是同样逻辑严密的,对一切讲不出原理来的“道理”和“智慧”不太接受。

比如宗教,师长们看起来更迷信,起初我也觉得他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大脑肯定有大量的落后愚昧糟粕参与构建,迷信点好像是时代加文化的沉淀。

事实上,愚昧只跟认知有关,跟年龄无关,认知到了一定高度有相通的认知底层,师长们看上去迷信,是因为他们经历沧桑,世界无比复杂,有太多科学远远无法解释的东西,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敬畏更确切。

人们通常会认为宗教会带给人智慧,其实并不是,宗教只能带给人平静,历经沧桑之后的平静。

宗教的教义有对宇宙的解释,有千年以来探索的沉淀,但宗教是社会组织,只要是组织,首要任务就是扩大影响力,所以各种宗教“传播教义”都是第一功德。

获取智慧没什么比红尘修行、世事砥砺更有效了,宗教不过是为遍体鳞伤的心灵提供安放的地方。

经历过生死会在某种程度上看破生死,对世界会有一些洞察,懂得放弃,懂得拒绝,懂得缺憾才是平常,于是得到了平静。

每个人都在拿自己的时间投注到某个方向进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宗教不过也就是其中一种。

在我看来,宗教或者信仰最大的意义就是精神自洽和自我约束,就像经历足够之后的敬畏,让信徒在世间有做人的底线,并为时间找到意义。

佛陀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在现世里享尽荣华富贵、财色酒气,然后放弃一切,去寻求纯粹灵魂的先知,佛陀又在经受苦痛后,于菩提树下觉悟,然后拈花微笑,极致智慧的先贤穿越时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口传心授、不立文字,所以后世那些极其聪明且心灵通透的人,才能找到觉悟、抵达彼岸。

世代相传的佛家经典都是弟子和弟子的徒子徒孙们,带着自己精神世界的烙印,写出不同视角的文字,必然是有私货的,比如慧能要是没有神会,能成为六祖?佛陀最终成神,也完全是出乎他意料甚至违背他本意的。

马基雅维利有过直透本质的论断:没有武装和传承的先知都已经死了。

对儒教出力甚巨的瑚琏之器子贡居然不在四配之列,很大原因就是缺了传承。

而每一个理念、每一套价值最终发展成信仰,就是叠加了一代一代信徒的利益,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利益共同体。

为人立世,活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