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意义和认知塑造

发布日期: 2024-03-04

人是群居性动物,大脑是由外界的信息反向塑造而成,从他人的语言、环境的色彩、触觉、空间等一切因素中构建自我。成长的信息来自父母、其他的社会关系、学校、老师、同龄人、玩伴、团队、组织、乡土风情、国家、宗教,每个人在这些信息中构建内心自我、完成大脑塑造,并赋予意义,以作为立身之基。

假如没有信息刺激,比如完全的黑暗,或者没有声音,那么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即便活下,大脑本来负责相应信息刺激的反射区会萎缩退化,接受信息单一的人,会成为白痴,接受信息不充分的群体,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家境贫寒和富裕的孩子差就差在日积月累的信息接收量上。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我”的建立的前提分明是足够的信息浸泡,也就是说先得“我在”然后才能“思”,我在故我思。

思考是很高级的层次,自我不存在的情况下,一切的思维、意识都不存在。

人类因其大脑的极度发达,所以从母胎中出来,不具备任何生存能力,大多动物从出生到自我生存的时间很短,比如羚羊出生时狮子就在不远处,它从柔弱不堪到起立奔跑只是短时间的事情,否则它就会成为狮子口中的美餐,还可能连累族群。

婴儿在母亲肚子里开始大脑发育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信息,这也是胎教的逻辑和重要性,父母的声音和周围的一切声响都在刺激孩童的脑部,母语就是这么在胎儿期就形成大脑链接的,信息在脑神经之间传递,伴随着长大,逐渐建立记忆的沟回、感知的区域、思维的链接,进而影响整个人体。

“自我”就这么建立,大脑信息处理框架形成,于是我们熟知的价值体系形成了。

当然系统还会持续迭代,会探寻一些终极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尽头和世界的尽头是什么?“我”和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关联?世界是真实的还是只存在于“我”的思维中?是“我”创造了这个认知世界?还是认知世界成造的“我”?

以及“我”是一个人还是一段程序?

或者只是一个庞大系统里共第三只眼观察的信息片断?

作为物种,很多人先是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生存之上便为生命寻找意义,先是寄托在看得见摸得着感知的到的欲望刺激上,但终有一天也会被空虚唤醒;然后以某种情怀大义作为存在的意义,但某一天也会质疑;然后以某种宗教作为灵魂指引,但某一天会感受到彻底的虚无,反而失去了意义。

就是这么一条不断求索、不断幻灭的不归路。

我自己有过两次濒死体验,生死之间挣扎的瞬间,过往的生命真的会如电影一样快速演过、然后定格在某个瞬间,在很短暂的时间里,仿佛就是永恒,死过返生,生命重新来过,精神焕然一新。

生死之间,展示的并不是平时在乎的东西,而是牵挂和还没来得及尽到的责任。

很奇妙的,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那一刻,就是极乐净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