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是最本质的能力
发布日期: 2024-02-06
人是群居性动物,生命的意义是在社会这个载体上呈现出来的。
乍一看,这没什么出奇,好像谁都知道啊,实际上,个体作为构成社会的一部分,是由基因和身处的环境、经历过的一切共同塑造的,也就是说我们基本都是被情绪支配,被环境和思潮裹挟,独立只是相对的,脱离社会谈独立其实没有意义。
对,这世界有事实,比如数学物理,放之宇宙皆准,但我们由人构成的社会客观上就是观点远多于事实,要命的是:每个人都偏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全部的事实,这就是冲突的基础。
一切思想或者产品,都是在人性上下功夫。
中美作为左右全球局势的两个大国,斗争很正常,谈判还有多回合的拉锯呢,本来应该是有大国体面的博弈,合作多过对抗,从开始的贸易战到科技战再到文化战金融战,基本就是在相互试探底线以保证自己最大的利益空间。核心当然是中国国力日盛,再也没办法韬光养晦,还有很关键的原因是如今的信息“透明度”跟20多年前不是一个量级,汹汹民意是压制不住的,只能引导,所以民间持续一种压制不住的民族主义。
我们和美国的差距确实还很远,还有很长且很艰辛的路要走,但从疫情以来我们在全球努力树立负责任、有担当且有世界领导力的大国形象。这样明显的争老大的举措肯定触动到了核心利益,必然会受到狂风骤雨一样的打压,所以未来十几年斗争会成为主旋律,但既然最高决策层迈出了这一步,那肯定是做足充分准备的。
也就是说,斗争越激烈,涉及的利益越核心。
国家的意义其实也一样,民族文化的载体,大国争锋,得道多助,争得全是观众认同。
所以发现没:我们经常消耗了太多时间精力在争论“对错”,其实所谓的“对错”关乎的全是人心,如今上演的正是惊心动魄的世纪大戏。
而上到国家下到个人,我们的一言一行并不是对错,而是某种大众脑子里的场景营造,杰出的政治家为什么都是场景营造大师,特朗普为什么是人心操纵大师。
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成,人是由情绪驱动以及认知边界限定,没有对错,或者说对错本身是由社会主流决定的,认知主流就是规则规范,规则之下的是对,规则之外的是错。比如同性恋曾经不容于世,伟大的科学家图灵被定罪,还被化学阉割,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如今社会主流认为同性恋是个人的自由,至于未来社会会演化成什么样,什么样的价值主张会成为新的“对错”,那就是未来规则框架下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主张,且不断强化,并以此作为立身之基,问题就在这里,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价值是最对且万世不移的,于是就有价值冲突,而大多数人是保持中立,或者从心理底层是谁给的利益更多就支持谁,还最好是不用付出就有好处拿,就像神片《让子弹飞》里张麻子说的:谁赢就帮谁。
世事一盘棋,胜负手正是这些保持中立其实极度现实的、广大的、甚至有些麻木的中立方。
比如说《奇葩说》打的是辩论的牌子,其实是个非常典型的场景营造的舞台,没错,每个辩手都在根据辩题和持方来营造可以拉动中立方的想象场景。大多数时候,每个辩手都在找合适的切入点,然后就是在观众脑中描述场景,所谓入心就是让观众有感同身受的共振,也就是自己的情绪已经被辩手营造出来的场景牵引,很自然的就投出支持的一票。
想达成自己预期的目标,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营造出一个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的场景。
共和党卡丽曾担任过惠普的董事长和CEO,能力才干管理以及煽动性自然是不在话下,所以呼声很高。在15年初选辩论的时候,作为共和党的保守派,是反对堕胎的,所以她描述了一个特别感人的因堕胎而导致事故的场景,不得不说触动了很多人,也引发了很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引起了观众共振,还有话题效应,然而,她的支持率从15%直跌到4%以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讲出来的故事是和自己的形象以及预期目标高度关联的。
卡丽错在把堕胎、死婴、医疗事故和自己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讲的故事越丰满、越有煽动性,对自己的打击就越大。
反观特朗普,虽然经常被渲染为反智、法西斯、人渣、流氓,但他是毫无疑问的人心操纵大师。首先他从来都是掌握节奏,极其擅长跳跃以及打乱战,他不会被主持人或者对方的问题或质问牵动着走,也就是说,他在不利于自己的场景出现之前就果断转移,比如他侮辱女性、人格不健全、疯言疯语,他通常压根就不接话,或者转移到有利于自己的立场上。当你还纠结于一个问题的对错时,他已经在迎合观众的场景上构建完成了。
特朗普发言根本不在乎所谓的对错,只在乎是不是能引发关注,说一些在大方向上正确,但夸张或者事实错误的话,这样明显的错误必然会引来批判,然后正好落入他的套,批判的越多,尤其是本身就自带流量的大咖名人,就吸引了更多时间和关注在他身上,也就形成了他这个人很重要,他的内容很重要,最近的大选到了关键期,我们拭目以待。
至于说的那些是不是真相、是否对错,根本不重要。
他是从不道歉的,因为在他看来压根就没有对错,哪有什么道歉的必要。
对错不重要,观众的支持才重要,不要纠结于对错,得道多助就是最大的正确。
我们都在最大的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