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信息分析

发布日期: 2024-01-30

如今已经是科技普及、互联网高度联通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可以说都浸泡在信息世界中,尤其是当只能以网络为获取途径时,信息甄选可能就会影响人生。

作为组织,动辄关闭网络、删除信息的做法明显不可取,甚至会引发反弹,只不过如何引导信息、如何管理网络对于管理者是巨大的考验。

社会是人组成的,有互动就会产生信息,既然是社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多信息都是价值观点,以及夹杂着利益和情绪,所以辨识真假、去伪存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最应该、也最基础的技能。

网络信息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规模庞大,鱼龙混杂,可信度和信息真伪,对未经训练的人来说,很难做到理性识别,尤其是有压力甚至产生焦虑、恐慌的时候,更是人云亦云,拱手交付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网络信息如果未经整合和辨识,基本就等同于系统噪音,相当于一堆信息垃圾,只会造成干扰,而无法发挥效力。所以,网络信息的辨识,实际是一非常必要且可以凸显信息分析功力的基础技能,为我们做决策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我们的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决定构成,而决策是基于对信息的判断,可以说,这是一项战略性的素质。

信息的辨识,可以遵循科学原则,一是证实,一是证伪,默认权威的专业性,权威媒体信息默认真实,直到有确实证据证伪;坊间信息一律默认不实,直到有证据证实。其实无论最终信息的真伪如何,信息的搜证、分析和印证过程都是非常有益且具有价值的思维训练,益处极大。

还有一条原则就是利益相关性,信息是否有效,要看信息源的利益立场,以及相关度。如果信息源公开透明程度越高,则可信权重加强,反之则减。

然后就是善用检索工具的比较。在互联网时代,相对靠谱的信息源就是官网,以及谷歌等检索工具,当然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正确,我们能做的就是交叉印证提升信息的准确率。怎么样用检索工具也是需要专门学习的,对关键名词、题目、概念、问题、人物和事件进行核对性质的检索,佐证信息,熟练掌握检索,效率会是数量级的提升。

在我们最先接触的信息源是微信朋友圈转发的背景下,有个注意的是刷屏现象,观点近似的会重复显示。现如今人人都可以发声,这是民智大开的好事情,但大多数都是受利益驱动的,也就是说为流量而写,就难免失之客观,虚假信息的作者,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受众度,通常会在多个地方重复发出信息,因此如发现某种有意释放信息的现象,则信息的可信度存疑,需要小心,避免情绪主导,多方证实。

因为领域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迫切需求,金融这行与信息情报利益相关,所以信息搜证分析、并做判断是基本功,一条失误可能就是成百上千万的损失,真金白银自然锻造出高度重视情报的思维系统,然后衍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发现受益终生,即便是不从事金融业,掌握信息也会有俯视的超脱感,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