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善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24-01-09
现代慈善是商业文明的产物,确切点是:卡内基和洛克菲勒出于清教徒的信仰,在如何处理自己巨额财富是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交流,尝试设立了基金会,并开创了家族办公室这个行业。
在相当长的人类文明阶段,商人都是统治阶层眼里的不稳定因素,中华文明里“士农工商”,商人长年处于弱势地位,在西方也有“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还有擅长商业的犹太民族本身就是一部苦难史,直到西方宗教改革后,积聚财富变成了履行对上帝的义务,能够获得越多则是上帝的忠仆,随后按照马克思韦伯说的“新教伦理衍生出资本主义”,富人突然有了赚钱光荣、可以荣耀上帝的信仰加持,赚到钱是受上帝护佑,且要把上帝赐予的再拿出来回馈社会,慈善就成了商业文明中水到渠成的事,也是为什么所有富豪无一例外都会做慈善公益的根本原因。
我们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荣耀祖先的,所以“士”永远居首,读书登第是光耀门楣的第一等事,那么我们的“慈善公益”更多是基于“回馈乡里”的乡贤心态,与其说是社会责任,倒不如说是熟人社会里、“富贵还乡”的光宗耀祖。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现代商业文明之后,很明显很多文化传统都在束缚中国和商业文明的适应性,我们还在德治高于法治,熟人高于契约,也还在一点点的演化适应当中,而慈善在中国也在探索适合本土化的路。
但目前商人捐助有的是求心安,只用道德弘扬,绝没有持久性,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得到名声、社会认可和实际利益上的好处。
实际上,认识到人性是自私的,围绕人性设计推动,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如果大众都认为富人捐助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会把他们全部逼走,最终陷于死循环。
公益就是让公众的善意落在实处的事,但公益想要做大、做持久,是一定要设计好多方都得益的规则,光靠情怀和善意不仅不持久,还很有可能滑向歧路。
大多国家都有做公益免税的法案,好的公益相当于把企业本该上税的一部分用在公益上,如果一个公益项目既可以满足免税,更能达到很好的社会效应,相当于通过某次公益做了一场社会广告,这样的话,当然更能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动力,我国企业捐赠减免是上税额度的12%,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额度还会上调。我去年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就是聚合了一批企业家朋友了解共同富裕、参与共同富裕,让企业和公益得到双重发展。
在此基础上继续规则设定,选的公益方向还是符合国家公共政策支持的,比如乡村振兴,那就又能整合政府、政策、以及专项扶贫资金的参与,两厢结合,政府和企业参与积极性更强,也就能惠及更多的人。我们钜子公益正在和隶属统战部的同心基金会和隶属中央党校的西部人才基金会合作成立专项基金,在培养慈善人才上发力,只有形成产业,参与慈善有发展前景,才会形成产业,才会有良好的社会推动效应。
继续整合,在向社会公开公益支出以及募资的同时,可以举办慈善晚宴,邀请各界名流参与,就相当于营造了一场激发善意的场景,公众知情,每一分钱都明白无误的流到了符合大家善意的地方。众人发力,事情才会更大更好更持久。我们钜子公益和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联合策划百人环球公益大使项目,评选出来的、有志于公益慈善的年轻人,就该被看到,我们会集合各方资源送他们去海内外的慈善组织实习,开眼界见世面,实实在在的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
真正的好事情,值得汇聚更多人一起,而想要做好,一定是要有引导善意、激发善意、调动善意的规则制度,而不是靠情怀。
最后贴上出版新书的海报,书里内容最后的落点正是财富的升阶正是慈善,我此生都发愿做慈善公益了,本书的版税收入也会用来做公益,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