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中华民族的工商业源头
发布日期: 2024-01-03
在族群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需要想象全新的意识引导体系,所以“思想”往往都诞生于危机之中,在轴心时代,全世界范围的思想者都有百家争鸣,只不过经过实践的洗牌,被选中的思想成了本民族最适合的生存策略,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是显学,但从汉代开始,儒家被选中和政权结合,两千年来成为王朝更迭最稳定的基座。
而古希腊环地中海文明则选择了有利于工商业的哲科体系,工商业的从业者要超脱血缘亲族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而我们农业经济只需要给统治阶层交税(租,或者说保护费),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自己使用的,大部分的生产品(粮食)并不用于交易,而用来交易的才叫“商品”,那么扩大交易规模就必须突破血缘宗族,凡是交易对象都要爱,这就是“博爱”的基础。
墨子作为中华诸子之一,在全社会之外,这是工商业提出的关系,大家知道工商业的人要在整个社会中进行,他绝不是血缘内部的自然经济,农业自然经济是不需要交换的,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我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我自己的使用品,所谓商品就是我生产出来东西,产品是我自己就不用是给别人用的,用来进行交换的,叫商品,所以它的爱必须是扩大血缘,面对血缘以外的所有客户都是我要爱的对象,这叫博爱。
我们看墨家的核心理念“兼爱”,它有一个前提叫“交相利”,就是大家互相要有利益关系的交错,就墨家绝不避讳利益之谈,他认为人们有利益之间的交互关系才会产生博爱之心,这叫“交相利、兼相爱”。
墨家就是诞生在中华民族的工商业文明思想萌芽,与之相对的儒家教导“君子喻以义,小人予以利”,儒家的倡导基于血缘的德治,理想人格“君子讲“仁义”,稍有“利益”就堕入“小人”,最终农业文明选择了基于血缘生产力能够提供理论指导的儒家,农业文明的稳定就尽量避免工商业交换,以及核心单位宗族,也提倡牺牲小我成就集体,不计较利益,否则无效形成有效的资源动员和统筹。
所以儒墨两家在根本内核上就是对立的,就像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一样,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完全相反,一个是典型的农业文明,血缘协作关系之爱;一个是工商业全民产生交换关系的普世之爱。
再看墨家“尚贤尚同”的主张。儒家讲究礼仪尊卑,人的社会地位是被纲常伦理规定好的,按照费孝通老爷子总结的就是“差序格局”,按照血缘亲疏制定等级,再把血缘等级放大到社会秩序,把父亲角色放大到君主上,所谓天地君亲师,都是基于血缘演化出来的理论框架,而墨家主张的是众人的权力是一致的,要选贤能者做领导层,很明显,在差不多同时期,墨子和柏拉图的“哲人王”有相似的构想,也是工商业文明的利益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