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思考“时间”

发布日期: 2023-12-29

人人都希望获取无上荣耀,接受众人的仰望与欢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拥有梦想,不得不说,更多人为了生存已经精疲力尽,“梦想”好像成了奢侈品,因为认知受限或者客观原因,都不敢或者不值得拥有,即便是有梦想的人,也会混淆梦想与幻想,还有荣耀与虚荣,他们之间的天差地别,就在于有没有为心中的那团火付出坚实的行动,很多时候是沉重的代价。

所有的认知、道理、见识,在没有练上身且变成习惯之前,都没多大意义,有句话叫做:习惯之初如蛛丝,习惯之后如钢索,从起心动念开始,不在于多少,在于日日不断、连绵不绝,时间自然会赋予改变人生方向的力量。

做时间记录的十四年了,2010年元旦开始,彼时正处于方经生死的新起点,此后活的每一分钟都是赚到的,就想着记录下来,看,起心动念并没有什么成为伟人的妄想,也不指望能载入史册,就想着多活就是多赚,有普通人市侩和商人算计的心思,记录时间就像是在记账,每年看看自己的记录,就会看到沉甸甸的收成,十几年后的今天,当时看似市侩的小心思,真正符合了人性和天道

时间是战略资源,没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人生账本了。

于是就这么做了,只要开始付诸行动,外界就会给出反馈,一分行动,一分反馈,慢慢的这就变成一种我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开始比较混乱,还陷入了为记录而记录的焦躁,每一分钟都需要记吗?多久记一次?以什么为标准记录?可想而知,最初的记录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导致了效率更低,还多了不安的情绪。好在没有放弃,虽然一片混乱,既然开始了,就那么按当时的心态想法持续的记录下来。

现在我懂了,心态决定行动,持续的行动又反向塑造认知模块,混乱那只是大脑构建神经回路的过程,而前两年时间本上所有的混乱正是最真实的、大脑重塑的一手记录。

只要持续做,积累足够就会有那么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核心,然后就成为标准,“记录时间”这个行为就会以价值为重心来推动,我的价值重心就是修行,每天的时间记录围绕有利于修行的事项进行,比如站桩冥想、读书、锻炼等,其他一律以“琐务”记录。

大脑是在存储信息,记录是信息提取,关键信息就是人生之锚,即便再过五十年,打开记录本,依然可以直通当初发生的场景。

由念头促使的行为,只要执行时间足够长,都能形成固有的认知框架,并作为与外界博弈的隐藏判断。

而“记录时间”这个习惯更为特别。

时间就是生命,记录时间就是在为生命作标记,一般的习惯会形成肌肉记忆或者隐含判断,但时间记录会对生命产生感知。

感觉很玄妙,有点“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哲学味道,我尝试说明一下。

习惯时间记录最明显的好处是效率的极大提升,相当于时间管理层面,是毫无目的的浑浑噩噩和有目标高效利用的差别,会觉得这个工具太有效、太好用了。在持续一段时间、或者说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后,会有了对时间的感知,就是你能清晰的感知到时间在流逝,就会有种善用时间的紧迫感。这种感觉不会引发焦虑,而会提升效率,因为感知得到时间,会很快进入心流状态,当然到了这个程度应该也跟我常年冥想有密切关系。

再之后,时间记录送我到了另一重感知境界。

我们说时间是生命,更准确来说时间是客观的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是映照在时间上的刻度,所以感知时间,是能感知到个体生命在时间刻度上的流逝,流逝就是意义,因为流逝才是活着。

对于意义的偏重,让大脑选择了心流而不是焦虑。

而新的感知境界,是脱离了时间作为参照、对生命本身有了感知,这就意味着不会以任何外物或者俗世标准作价值判断,只会以自我生命本身做自然选择,我的人生将会是立于本心的选择叠加。

最开始人生迷茫、目标感缺失,时间记录第一重是提供了一个管理自己、提升时间利用效率的工具;第二重是可以感知到时间标尺的流逝,本质是生命投射到时间上的刻度,提升单位时间内自我的表现;而第三重是感知生命,认清生命本质可以反向导致眼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有更大概率做出长远有利的选择。

“时间”的意义,再怎么深入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