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修、步步悟
发布日期: 2023-12-28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为人生正是由无量量大大小小的选择叠加而成,真正的修行正是从每一个选择上下功夫,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小念头兴灭之间有大因果,所以我们儒家也把“慎独”“暗室不亏心”放在修身的最要用功处,古今中外,不论何种终极智慧,都是相通的啊。
每一毫秒的去向都在决定人生走向,就像我们开车,在GPS的指导下,整个旅途中大的转向不会很多,八九成的是感觉不到的微调,小微调叠加成不可逆的大方向,最终通往目标。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刻或某种契机下有空明、有顿悟、或者灵感爆发,那就是人生至贵的突破的契机,如果没能抓住那一瞬灵光继续深挖根由,就不会对人生产生丝毫影响。
再有几日,就是我开始记录时间的第十五年,就是这个简单的、机械的、真实的、针对时间的记录,让我对时间的感知颗粒度逐年上升,时间就是生命的刻度,真实的记录在修正大脑,我知道十四年来每一分钟的去向、更重要的就是时间去向的选择,至少知道自己十四年的来路。
生死是终极命题,当不得不面对生死时,会对生命有平时没机会体验的感知,三年疫情彻底改变了世界,人们心里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也只有涉及生死的冲击才会唤起对生命的感知,曾经那种日复一日、习以为常的无聊甚至厌烦,最终是最求之不得、已经失去了的的幸福。
对生命理解的深刻程度决定了时间的投注方向,亦即选择。
也就是说选择水准的高低本质是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有终局思维,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什么是真正的意义,再看看自己如今处在什么位置,然后才能在此刻做出自然选择。
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时间,不停的思考,这是终极命题,虽然不一定有确定的结果,但思考的过程本身能帮人越来越通透,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痛心疾首,阳明先生在石棺里看破生死才会此心光明,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对人类命运的问题感同身受,并陷入巨大的痛苦,反过来成就伟大的灵魂,带着问题意识,在切己的修行中,才能多多少少能体会先贤的心境了。
什么是“知”,就是懂得。
怎样才会懂得,需要经历很多很多,往往要以失去为代价,当没什么可以失去,甚至连生死都可以舍弃的时候,可不就是彻底通透么?
释迦牟尼舍弃一切世间繁华、苦行12年,最终在菩提树下四十九日成佛,想透了生命的本质,原来“空”是如此含义。
那再看“知行合一”,都是“知”后的自然选择。
知道自己的归处是小乘,知道众生的归处是大乘。
发愿自渡是小乘,发愿渡众生是大乘。
事实上,见天地易,见众生难,见自己最难。
人生是个循环,在生和死之间,空手来空手去,争-舍、再争-再舍,执着世间俗物是拘于肉身的选择,而了悟通透是不断舍弃的过程,修行就是不断放下,放下外物,放下利,放下名,放下生死,放下情,就此解脱,所谓太上忘情就是如此。
红尘迷了眼,想不透放不下,所以苦,只要在红尘中,就有诸般割舍不下,所以佛说“有生皆苦”。
那若有人以苦为乐、甘之如饴呢?有人就是执着于一道、并愿意以身献道呢?有人一众生之苦为己身苦,并愿担众生苦呢?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地藏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以无上愿心背负起所有的苦厄,而我们凡人成为伟人的落点,其实也是一样,愿意背负多大责任?发的愿景又多深重?
“士”不可不弘毅,肩鸿任矩,就是这个意思。
个人的人生意义,能达到的高度,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