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说到底都是沟通

发布日期: 2023-11-3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边界之外无法理解,但无法理解并不代表不能沟通。

很多人认为认知相当、价值趋同才有共同语言说到一起,否则就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总觉得对方无法理解自己所思所想,最好就是有多远就离多远。现实中也确实是根据共同语言构建小圈层,信息茧房中,各自安好。

然而陌生人可以不理,生活中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往往是家人亲友,我们都遇到过家人亲友不支持、本该是助力的成为阻力的情况,甚至会互相伤害,搞的所有人都身心俱疲,根本的解决方法其实就在这里:不理解不等于不能沟通。

需要有一方做到认知兼容。

比如和老人沟通的关键就在我们做子女身上。在我们孝道文化中,父母对孩子有天然的“听话”预期,言语冲撞只会无限增加沟通成本,所以最好就是笑眯眯的温言说话,民间有谚:“好话也是情”,这是沟通的良好开端。

越是亲近的人注重的往往是情绪,让他们保持心情和畅,便是沟通的根基,也是关系持久的保证。所以,当我们抱怨家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压根就意识不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窍在自己身上。

我们年轻一代毕竟代表更先进的发展,思维在时代的塑造下是属于高维度,降低沟通成本的关键在于降维说话,得想办法用他们的语言,使用和他们认知一致的类比,能用大白话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才是真本事。

跟任何人、跟大众都是一样的道理,说大家听得懂的话。

觉得自己悟到一些道理,既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又没在应用中产生效果,那就是不行。

反复研究毛主席的文章,那是白话文应用第一人。

如果大脑中对自己的认知很好很圆满,又哪里需要雕刻?哪还有精益求精的空间?

所以,不断突破、持续成长的诀窍在于找到、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戮力攻伐、矫正。

一句话说成长的诀窍:想方设法围绕自己架设人生摄像机。

总说自己成长缓慢、无从下手,就要问自己:你为架设人生摄像机花了多少功夫?又有多少手段?

比如卫视主持人练习演说需要自己拍摄,然而反复针对性练习,又或者在众人面前公开说,收集即时反馈,这些都是摄像机成长法。

我自己持续多年的冥想、写作、时间记录和反省日志其实也是在构建人生摄像机的支架。

视频可以全方位的呈现,而文字记录一定要描述场景,不要写感觉或是结论,因为时间记录和反省日志结合起来是通往大脑深处、提取信息的通道,尽可能的接近视频效果,越立体越鲜活越有效果。我每天一篇的文章是在记录大脑的思考轨迹,大脑活动意识的一手资料,可想而知,若干时间后,时间记录+反省日志+每日文章就是我人生全方位的立体回放,我的瑕疵不足无所遁形。

一来不会被大脑欺骗,二来改正目标具象化,效率大幅提升。

我说自己蠢笨没人相信,因为外在表现还可以,有时还略高于平均线,其实那不过是不间断复盘反省的结果,无数个夜里的场景回放、描述,给了我模拟完美演绎的可能,而现实中并无多少意外,我的表现就是一场场模拟的测试。

别人可以临场发挥、应对自如,笨人就只能用这种笨办法,还是那句:无他,唯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