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
发布日期: 2023-11-22
人生四季,一季影响一季。青年有大梦,人生价值、良师益友、终身志业和爱的寻求。
---心理学家李维逊(Levinson)
人在年轻时候往往踌躇满志,天生我才必有用啊,改变这世界舍我其谁,所以会推崇儒家,积极入世;在现实中被捶打,深切体会到面对困境人会无能为力,这个时候会推崇超然世外的道家,绝然出世,天地之间任逍;如果在长时间找不到出路,慢慢地被磨平了棱角,消磨了热情,就会推崇“放下”的佛家,万事皆空嘛。
古往今来的历史,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这个心路历程是一致的,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安放心灵的精神归属。
人的所有行为都由思维系统驱动,系统分显意识和潜意识两种,人所有的经历都在作用于自己的思维系统,然后反过来决定如何和外界打交道、以及外界的反馈又反向参与塑造思维系统,这就形成一个人的精神结构,或者说是境界。
境界,可以直白点理解为:对于欲望的驾驭功力。
一个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其精神结构对自我判断、尤其是自我与外界关系的判断就会形成落差,这个时候本能的反应既不是自我反省、盘点资源、提升自我认知的颗粒度,也不是积极寻求脱困之道(这样的反应是需要刻意联系的),而是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消极的生存策略,表现出来就是逃避。
这是很正常的,也是进化到基因里的,外部环境恶劣,是要减少能量损耗的(熊和蛇还会冬眠),消极以节省能量是本能的,积极折腾反而是与基因相悖的。
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是基因为了生存做出的反应,只不过我们之所以是人类,就是因为有理性、可以思考,遇上困境,要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认清自己,二是寻求高维人的帮助。
人的价值体现在找寻使命和意义上,年轻时候壮志凌云是应该且有必要的,没有改天换地的青云志还叫年轻人吗?有大志是对的,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导师或者家长可以帮助年轻人认清自己、并树立适合自己的大志,这就导致一遇挫折会想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最终被耗散掉所有热情,无奈放弃。
再次引用我常引用的《一代宗师》中的那句话:“学东西最忌无师无对手”,导师传道受业解惑,同侪砥砺责善,相携前行,良师益友可以绝对一个人的人生方向。
再就是“爱”,生在有爱的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这世上就是有很多人缺爱,以致于需要用一生来还债,年轻时欠缺的,需要成倍的来弥补,而有爱、会爱、可以爱,是人一生的底座。
把“人生四季”作为清单,确保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投放到这几样最有利于生命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