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认知圈
发布日期: 2023-11-19
人最大的封印是认知,最底层的需求是情绪抚慰,所以当有人看似满怀诚挚的来咨询关于某个问题、某个事物、某个人的看法时,你的本能反应不是就事论事的回答问题,而是先要鉴别对方是不是真的在提问、求教来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提问并不是真的想要从你这获得意见或建议,而是在寻求认同,来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这是一个人是否有共情能力的关键。
人类是群居动物,是需要社交的,所以在吃喝繁衍之外,情绪价值是第一序列述求,询问的人其实内心已经有答案了,提问出口就是在寻求认同,你的反应契合对方潜意识中预设的答案就会喜悦,反之,则会不爽,会激活战斗状态,于是通过挑剔你反馈的其它细节来隐晦但坚决的表达这种愤怒。
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认知范围内的世界,并把自己的认知当作真实,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只会认同自己本来就认同的,只接受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除此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不认同,什么都不接受,信息茧房就此而生。
人的基因里,求同是本能,立异才需要认知、探索欲以及勇气。
君子和而不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些亘古有之的教诲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恰恰是因为不容易做到,需要时时警醒,反复强调,像食色性也的东西,哪里需要教诲。
就像《乌合之众》里论述的那样,求同让人有安全感,从心理上就希望躲在已知之下舒服。
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决策,日常生活中以为的决策,不过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对确定的选项进行吹毛求疵一样、反复的权衡。
但人生的悲剧却总是认知之外的因素主导了真实世界运转的逻辑,无法理解、手足无措,陷入无能为力的焦虑和恐慌,俗称被打蒙了。
这是成年人不能被教育、大多被打醒的主要原因。
这需要刻意的探索未知、打破限制、无畏不确定性,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