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想要改变先深挖内核

发布日期: 2023-11-15

所有人都会从基因里就喜欢稳定和确定,所以人类需要秩序,没有秩序就会陷入到霍布斯说的“所有人攻击所有人”的丛林状态,跟动物时刻都在维持生存以及寻求繁衍一样,也不会有多余的能量来演化出文明。

只不过不同的文明维持秩序的成本不一样,我们这种基于土地的农耕文明重视稳定高于一切,属于“守”;而基于海洋的商业文明重视增长高于一切,属于“攻”,未来的数据文明会把什么奉为至高,目前还在探索中,但不管什么样的文明,最终都会形成一套最低成本的运转体系,并无孔不入的影响其中的人和物,潜移默化的塑造人的认知和言行,成为其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我从13岁就开始做买卖,26年来周游世界、穿梭阶层,刚挣到一点钱就想着给家乡修桥铺路,给乡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如今在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每天睁眼都是雷打不动的站桩念经做功课,且我的信仰才是我真正的约束,很多我不会逾越的地方并非是因为有法律的惩罚,更是信仰的力量拘束和亲友的情感制约,这种融入骨血的约束远比法律的惩戒具有更强震慑力。

对于广大飘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如影随形的就是父母和家乡风俗的道德捆绑,这种捆绑既是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头疼的部分,更是安放内心的意义部分,无法割舍,想要斩断这种捆绑相当于斩断自己赖以存在的过去,这就是文化形成的、最低成本的强约束。

我们民族经过千年的进化,形成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把个体的思维、内心、以及外在的行为都规训在礼法之间,并构建出一套“士农工商”的阶层排序,把“修齐治平”当做循阶而上的心法,人人各安其位,秩序稳定,任何破坏秩序的行为、主张和喜好都会受到体系的打压。

这种纲常裹挟所有人,变成了全社会都认可的标准,进而规训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习惯规范的细节点滴,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还会彼此之间像织网一样形成一种严密的相互制约,如果有人的行为不符合你从小被潜移默化灌输的规矩,本能反应就是指责,因为对方在破坏秩序、攻击你赖以生存的意义,而你的反应会有维护秩序和道统的神圣感,这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在最大的范围内维持秩序。

直到清末,我们这套农耕文明受到海洋文明的极大冲击,最终教员是如何凝聚共识的呢?

答案在选集开篇的“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中,农村包围城市,农民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教员赋予针对“敌人”一切打击于合法性,继而神圣化,到此根植于广大农民心中的差序格局被打破,开始理直气壮的代表无产阶级争夺自己的权力,并在斗争过程中自我神圣化。

最近在连篇累牍的谈论文明内核的东西,就是因为一个人的跟脚发源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那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情上,而那些你以为是独立自主做出的选择,其实早已在源头就有设定。

而想要有所成就,需要对自己的来路有相当清晰的了解,看清来自底层的约束,才有可能汲取精华、舍弃糟粕、完成涅槃,规划好自己未来的路。

对,我们的未来在刻意规训的、当下的大大小小的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