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谈谈文明内核

发布日期: 2023-11-14

《教父》里有一句:花半秒就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们这个民族最核心的东西是:秩序,也正是靠秩序完成大规模的协作,进而在以土地为根基的农业文明时期站上了巅峰,所以,人们认同秩序,服从秩序,从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从确定中获取安全感,为了不破坏秩序,必须压制个体的利益和人性,这就造成了尽可能的把冲突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也就是维稳。

在这种维持秩序的体制中,我们会树立若干典型供大众赞美仿效,全社会都感动于道德楷模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愿意把没什么成本的赞誉都给道德楷模,只不过没人深入思考社会运行为什么需要道德楷模?道德楷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任何社会激励体系都是为了解决某种底层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设定的,所以我们国家的政府报告要把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交代清楚。

我们的文名关注秩序,强调稳定,不太在意具体问题、具体场景的对错,因为我们的文明在数千年的王朝更迭和历史沉淀中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具体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甚至都不需要解决,放眼长远、专注于发展,可能就不存在问题了,如果执着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很容易导致不稳定,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这个族群不断发展繁衍壮大演化出的生存策略,核心是秩序和长远利益,重心是整体而不是个体,不管谁在决策者的位置上都一样。一个文明在形成过程中,生存环境会反向决定组织形式,组织形式对于规模和效率的追求塑造了文化内核,比如围绕土地的井田制,围绕暴力和生产的屯田制,奴隶、长工、短工等等,既是组织生产方式,更是族群生活方式。

我们建国后在一片废墟上起家,先在曾经的被殖民地东北发展独立工业体系,用半岛一场硬仗当投名状换来技术产业的全面支持,又以全国农民勒紧裤腰带的方式供给东北工业,再后来要改开,要融入人家主导的世界秩序,40年以来前十年改革,后三十年开放,解决了全民温饱,开展城镇化,如今成为唯一和美国拉近距离的国家,并谋划着要重返巅峰。

这个过程中,当然依托于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和奉献,恰恰是那些最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人、被捧为道德楷模的人,承受的牺牲、做出的贡献也最大,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和群体是中华文明的脊梁,天生带有舍身成仁、自我牺牲的精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越是危难之时,越有先烈前赴后继,我们这个文明被一些伟大的人保护的很好。

当下的大变革时代,又到了复兴的历史窗口,必然会有新的仁人志士肩负使命,奋勇争先,这些人开创的是一个全新的、立足于世界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