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谈谈认知封印

发布日期: 2023-10-30

参与生存竞争的各类势力、各方主体,都在积极的从外部攫取资源并转化为能量维持自身存活,参与方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族群,一切生存状态都以最高效攫取生存资源为最高指导准则。

可以简单点理解,凡是具备攫取资源存活的结构都是某种生命体,各类物种固然是,有物种组成的生命状态也是,比如狼群、蜂群,企业、协会、以及各类组织。

个体和由个体构建而成的整体,往往具有同样的特征,“文化”就是在这个程度上发挥作用。

原始社会发展以不超过150人邓巴数为规模的群居部落,因为单独的个体很明显无法攫取维持生存的资源,族群这种自发进化而成的更大的生命体正是为了提高资源攫取效率以保障整体能存续,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抱团取暖”、各类总裁班、商会、协会都是同样的目的。

当个体为了更好生存这个目标构建出更大的生命体以后,内部会逐渐形成某种具有明显导向性的激励机制,我们称之为共识(信仰或价值),是不是真的不重要,明确直白的信就行了,信徒彼此之间相互支撑也在自利的人性下相互制衡,共识凝聚而成,慢慢的自利驱动的博弈后公共利益达成某种所有人都接受的平衡,这就是秩序,秩序可以让整体攫取资源效率大幅提升,这就是竞争力。

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战胜了比自己大的多的野兽,在当时不可抵挡的天灾中活下来,大自然中的各种危险比如其他物种并不是在与个体祖先搏斗,而是在跟由一堆个体构建而成的整个生命体在争夺生存资源的竞争。

在外界的压力下,先民内部不得不演化出语言、行动规范、激励机制、惩罚方式等等,这种我们一看就明白、但先民并没有概念却已经做到的规则,最终形成传统,一代又一代,根据不同的生存环境打补丁。

所以我们看到,东方和西方在理念和制度上的差异,不过是几千年前生存环境不同,反向塑造出来的族群生存策略就不同,但本质上,底层的东西、尤其是秩序生成机制都是一样的。

个体得找到适合自己文化属性的群体。

如今又一次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族群迭代的内部力量来自科技树的升级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生产力改变又会导致组织关系的变革,组织变革会对其他族群形成落差,有落差就会有挤压。

我们这个民族第一次全面由农业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东南地区正在从信息社会往数据社会转变,过去二十年的城镇化,不仅仅是数亿农民移居到城市,而是几千年来依托其上的所有协作关系、伦理制度、文化道德、情理法规、尤其是攫取利用资源的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通通都会产生重塑,这是太大的一个破而后立、寻求重生的过程。

很多人在成长环境中被种进灵魂深处的东西慢慢的、不仅仅变会得毫无价值,甚至会逐渐成为束缚发展的无形枷锁。

最是人间残酷处啊,但这正是天道。

生存环境改变之后,不管是个人还是族群,生存策略往往会严重的滞后于生存环境的变化。

人在成长的关键时刻被雕塑而成的认知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会由内而外的形成一种极其强大的桎梏,《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在揭露人之人之习惯要比监狱更有效的束缚人性,而想要打破,需要像安迪那样神人一般的谋略、智慧、和耐心,还有运气。

这是命运,也是悲剧。

如果你从小生活在农村或者城市底层的市民群体之中,你的生存环境会时刻提醒你节俭、不求人、不负债,并以此为生命的最高荣誉,体面本分不借债,于是面对4千/平米的房子你不会买,因为商贷还是私贷都需要欠人情还会背负债务,于是,你守着无比安定的内心笑看风云,然而风云看你可能面带嘲讽,甚至都不会看你,风轻云淡之中市场没有迎来崩盘,反而疯狂上涨十余年。

当它涨到4万/平米的时候,你可能想明白也可能没有,都不重要了,因为再也买不起了,你只是意识到那些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能在新的环境里带来生存优势,相反,还会成为被无形收割的对象。

我以房产举例,因为这是最后一波全民可参与的国家红利,人人都有体感,讲房产至少能让人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上,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知道自己犯错至少还有蜕变的机会,更多时候更多人连错过都不知道。

认知思维造成的落后,无穷危害。